秦皇古道拾遗(六十三)一飞了谈(霍彦清)
井陉县的近代变迁,特别是微水的变迁。真正大局应从微水电厂的兴建开启。欧洲工业革命从发明蒸汽机开始,成倍的生产效率让欧洲的发达先世界一步。西洋货充斥整个世界。
原微水发电厂东门
井陉从年日寇侵华后在井陉县建微水电厂。同时为满足电厂需要改铁路线建微水火车站和改线新井铁路和吊桥。
那时的吊桥,是法国人制造的。下边是全钢材结构。下边是钢材桥梁,两边是工字钢,型钢立柱和斜拉撑型钢,高约有五米。上面为网状型钢,像一个长长的大钢铁隧道。全部采用大热铆工艺,十分。吊桥的钢材,全部用红丹色防锈漆涂喷,外面刷灰色防锈漆。下面放着沥青涂的黑色枕木。上面铺着大钢轨。钢轨中间的枕木上还顶铺着两条约不足30公分的木板。木板和枕木,全部为一级红松。那时绵河西的人们,走吊桥经车站微水的人占大多数。每过几年,大铁桥都要除锈重新刷漆,保护桥梁。五六年大洪水将吊桥冲毁,后来就改为大工字型铁桥梁。
井陉站站前广场
微水电厂和车站的建立,让背古战场这个地方变得热闹繁忙起来!电厂和铁道改线后,矿区的优质烟煤可供电厂烧锅炉发电。发出的电又让煤矿实行机械化大大提高煤的产量。多余的煤多通过铁路运往各地。一本万利,小日本很会在中国利用我们的资源赚钱中国的钱。年,微中物理教师侯培彬老师,带我们到微水电厂参观。德国发电机组在汽轮机带动下发电。我们看不到机器转动,只能听到发电的声音。在仪表室,只能看到仪表针轻微的颠动。我们沿着铁架梯上下走动,最后出来看室外冷却淋水架。那时没有高高的冷却塔。冷水从冷水架上面喷淋下来,把蒸汽管的热量降下来,变成冷却蒸馏水再回到锅炉。冷却水变成热水,从东边流入金凉河。女人们都热水沟边洗衣服。
通往新井车站的铁桥(年水毁后重建)
日本投降后电厂停工。年井陉解放后,电厂工人技术人员,(大多为日本时期的劳动工人)仅凭当时的记忆和观察力,克服技术上的重重难题。终于恢复生产,源不断的电流输向华北地区。那时的微水电厂,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了电厂的安全,周围围墙上的电网上通着电,白天黑夜亮着红灯泡。离微水电厂还有好几里,就能听到发电厂电机发电产生的声音。大烟筒冒着黑烟,机房楼上还有一铁管喷着白色的蒸汽。又有电力资源。四O二()被服厂和四0一()皮鞋厂等先后迁入井陉,微水变得热闹方便起来,57年又因井获合并将县政府从城关迁到微水。后来为了增容,微水电厂才建起了两座冷却塔和后来的大烟筒。
冷却塔是由在地面上做好的大小不同的一块一块的混凝土预制板在地面浇好的吊制杭架上吊装焊接,一层一层装配成型的,每层都经过严密精确计算予制,造型优美科学。建成后上面飘着白云雾,烟囱冒着白烟。是井陉一道亮丽的风景地标。引无数摄影者向往,尤其拍井陉县城全貌,没有微水大唐电厂的凉水塔而所拍的作品是无人认可的。电厂风光为井陉县城的地标。
图/赵润生微水电厂冷却塔拆除现场
后来全国取消小型火力发电厂。将两座大型冷却塔拆除,本来要用爆破法折除,结果硬是用大勾机在北面从底部凿掉一多半,然后从南边将它推倒再分解折除。从此,近百年的微水电厂成为历史。再过几百年不用几千年,它将背水之战的遗址一样,让文人墨客专家学者引发争论的课题。
当时,全国还未解放,在建国前就发电的唯一井陉微水发电厂在华北功不可没。
微水作为县政府所在地,一切配套和发展相应快捷顺畅起来,逐步有了县城的眉目。微水的原貌除了两棵大槐树外,一切旧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文革前的县城达到了鼎盛时期。别看当时县城这条街道还是石子路。井陉的经济收入和工资待遇在整个石家庄地区首屈一指。
而后来,最让人感到不适的是县城越来越乱,有点乱七八糟的见缝插针的城区规划、拥挤不堪上下一条路的街道和树上线杆上没用还挂着的天罗地网,没有停车场,各单位没院落场地。规划啥都是没有气魄。脏不咋,乱差堵塞有余,没有半点县城的样子。规划一切都是为了多盖楼,都是为了楼经济命脉。楼多了以后,将变得现实和潜在性危机四伏。小小县城首将带来的是幼儿入园难和学生入学难,其次是停车难和管控难。另外就是物价比周边县区都高不少。各生活区业主和物业管理矛盾日益加剧…。
儿时,对环保没有人讲,也不懂。写作文写着到电厂高高的烟囱,吐着浓浓的黑烟,像在蓝天白云间画出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看着金良河水被三五零二厂和三五一四厂的废水污染成淡褐色,再被造纸厂白水起的更黑还带上泡沫,不以为然。那时喝的水是从大口井用水车摇上来的,水味特别难闻。师生们在没有自来水前就吃喝这种水。大约到64年才吃上自来水。
微水通往河西的涵洞
进出县城只有电厂铁道下面的黑阁洞子,北头是猪厂通往国道。两个通过几乎成了涵洞。
除了两棵大槐树,旧古迹不被历届政府重视,严重的灯下黑。现在的古驿街的修复与保护有重要的历史时代意义。他能与东天门一起成为秦皇古道的佐证。在旧电厂辰龙市场建一大型石雕背水之战古遗址综合纪念馆,顺便搞一微水电厂纪念馆。配合旅游业开展,是件正安八步的功德事,名利双收。把井陉境内,有重大影响力的部分都变成影视基地的外景拍摄地,形成产业化结构。
前些日子,讨论恢复旧城成为热议。光旧城故事多多,还有不少高谈阔论。诸位想想,钱从哪来?当时的石头村,陈生明大师、于付科、开师长、于玉怀、当时的于家乡付出了多少?光于谦研讨会开了多少?现在还有于玉怀这样的村书记吗?
村戏剧照
一部《村戏》电影在全国叫响,贾大山的蓝本,郑大圣的敏锐性、眼界,晋剧青年团梁春柱的辛苦,许占廷的老当益壮,由晋剧人,用井陉腔,由井陉人,(女一号也是井陉普通老百姓)在井陉的三个景点,述说着开油坊,分地,唱旧戏的黑白画面,囊括编导,演出等全部红地毯奖项。里面除导演郑大圣以外,没有一点星味!成功诠释井三个古村落,更重要透视出井陉在改革开放初期与中央布署保持一致的大阵仗。后来,青年团团长想把村戏改编成晋剧…。
还有,井陉的高跷,拉花让她们的历史渊源大打折扣,如按《村戏》电影的思路出品,绝对能让井陉有一个质的飞跃。
井陉旧城改造,该小就小,该旧依旧,该是啥还是啥,才是正路。
井陉二中原址(天长镇)
微水电厂没有了是在还原背水阵古战场。二中搬迁了在还原城隍庙和文庙,水元桥等。本来是解放后占的庙宇的的学校,原井陉一中人才济济,从清末固底村人高九如办新教以来,井陉旧城出人才不少,莘莘学子均成才於此,包括女子高小。
现在井陉有了大规模新校,堂堂正正的还城隍庙和孔庙等古迹本事面目理所当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