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敏感话题!因为它关乎着我们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就可以安全放心食用!这一概念在食品企业狂轰滥炸的广告宣传中,已经成为了很大一部人的潜在认知,再加上一些“伪专家”的无底线科普,以及大搞“零添加”等文字游戏,国家或行业标准成了一些食品企业的“护城河”。
符合标准就是健康食品!对人体无伤害就等于有益于身体!这种本身就是谬误的认知,却成了一些专家和企业迷惑民众的最完美说辞。
因此,我个人建议大家伙以后买东西时,内心不要总想着这个食品是否安全、是否符合标准,而应该更多地站在是否有营养、是否更健康的角度选购。
长久以来,中国的食物烹饪都是建立在“火”和“油”的基础之上,现在市场上存在着猪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等琳琅满目的品种,同时又分为动物脂肪油、植物压榨油、调和油等类别。
当前,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在百姓食用油领域,处于三足鼎立的地位。
市场上的食用油,哪种更健康呢?
有人说“玉米油”更有营养!是真的吗?
今天我来说一个真相,最后的评价和选择权交给大家。
如果一种食用油被“二氧化硫”和“汽油”浸泡过,你会怎么想?你还敢吃吗?
小时候,我记得家家户户吃的都是猪油或者笨榨大豆油、花生油,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玉米油,因为玉米本身不是出油的农作物,它更多地是做成爆米花和淀粉。
但是,现在反过来了,家家户户都在吃玉米油,大豆油和花生油的市场占有率不断缩小,猪油更是成了用于“增鲜”的调味品和稀缺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玉米比大豆、花生和猪肉的价格都便宜,原材料的产量更高,获取更容易,进而使得玉米制作食用油的成本更低。
你知道玉米是如何变成玉米油的吗?干货来了!接着往下看~~
玉米要想提炼出食用级别的玉米油,首先需要经过“二氧化硫”的浸泡,因为玉米只有胚芽能出油,为了脱出胚芽,玉米先要在二氧化硫里泡40到60个小时,把胚芽完整的脱离出来。
然后,再利用油脂和有机溶剂相互溶解的性质,把脱离的玉米胚芽放进“轻汽油”里溶解浸泡,形成混合油,此时的油只能算是工业用油。
最后,多工艺提取。混合油想要达到食用级别,还要采用专业的提炼设备进行高温脱锈、脱酸、脱色、脱脂、脱胶等工艺处理,目的是过滤筛除油里的化学物质。
但是,不管经过多少道工艺的提取,油中都不可避免的还会残留化学物质,这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经过高温蒸馏提取,油中的营养物质会不会被分解成其他化学物?有益营养分子会不会被滤除?这个就只能期待更专业的科研人士或机构来解答了!
玉米油提取工艺如此繁琐,为什么还要生产呢?一方面是玉米原材料价格便宜、易获得,另一方面虽然玉米油提取比大豆油、花生油要多出来好几道工序,但是我们都知道,有加工就会涉及到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江湖。
所以,我个人建议大家最好吃动物脂肪油,如猪油、牛羊油等,它们饱含对人体有益且易于人体吸收的氨基酸和饱和脂肪等物质。
工业化提取的食用油,不管是玉米油,还是大豆花生等其他油,它们被生产出来,流通于商品市场就有它们存在的道理。
我没有评价它们任何不好的资格,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做出选择就行了。
另外,不仅仅玉米能用化学方法提炼出油,其他农作物只要本身某一部位含有油,用这个方法都提取出油。
所以我们吃东西时不要光看表面,深入一点起码要知道食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