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8月21日,24名乌石化离退休职工来到当年“战斗”过的生产岗位,重温当年创业历程,共同感受企业发展。在这些退休的老职工中,许多人都是年建厂的第一批员工,他们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十几年之后,第一次回到曾经为之付出艰辛和汗水的工厂。老人们对乌石化从建厂初期单一的燃料型原油加工企业发展为今天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赞叹不已。年,乌石化破土动工;年10月5日,乌石化一期工程建成,试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沥青等石油产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炼油厂平地装置40载峥嵘岁月,乌石化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于40年后,成长为千万吨现代化炼油化工基地,汽油成功迈入国六时代。在乌石化厂史馆珍藏着第一装置——常减压装置的第一张全家福。在40个春夏秋冬里,照片中的主人公有的成为技术专家、有的成为劳动模范、有的成为基层单位负责人……常减压装置的第一张全家福40年后全家福通过40年前、后的照片对比,乌石化40年来围绕“加油新疆、丰收新疆、美丽新疆、和谐新疆”的感人故事再次重现——建厂初期全景40年后的炼油厂李实华:年生,时任炼油厂常减压蒸馏车间司炉工作为乌石化第一位女司炉工,我觉得自己占了个子高、力气大的优势,但是当好司炉工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年常减压试车,动力厂送来的汽、电、风的压力不是很平稳,司炉等一些岗位操作波动大,加热炉时常烧成正压,如不及时处理就有爆炸的危险,这时必须快速打开烟道挡板。一次,我百米冲刺跑上炉顶打开档板,当时没注意看火孔等地方已往外冒火苗,结果眉毛被烧了,成了“无眉大侠”。从此,我感到司炉工不仅要“胆大”,更要“心细”,必须精准操作。后来,我一头扎进书本的海洋中刻苦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徒弟。我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团员,并被派往北京参加学习。应建华:年生,时任炼油厂常减压蒸馏车间二班班长23岁那年,正赶上常减压蒸馏车间建设。白天我们六七十个人,在菜窖充当的宿舍里看图纸画图纸,晚上建设工人走了,我们打着手电筒看装置管线走势。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只要站到装置下面,每一条管线走什么地方都心中有数。年,厂门口有了食堂,作为二级工的我月工资40多元,伙食费一个月花费二十元,剩下的钱就可以拿去买零食、饼干。我觉得自己见证了从第一桶油献礼自治区到千万吨炼油基地的建设全过程,这是乌石化腾飞发展的翅膀,也是我一辈子最珍贵的记忆。热衣木·日柯夫:年生,时任炼油厂常减压蒸馏车间司炉工海力古丽阿吉木:年生,时任炼油厂常减压蒸馏车间碱洗工年,我们来到炼油厂常减压车间,有缘于年结为夫妻。当时在老指挥部住着“地窝子”,几年后才搬到乌石化职工自己建的平房,再后来搬到了三区楼房,去年我们终于住进了6区高层的电梯房。40多年里,我们眼见着乌石化在戈壁荒滩成长、崛起,并成为博格达峰下的璀璨明珠。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公司持续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援建了幼儿园、医院等,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钱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我们为公司惠及天山南北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感到自豪。我们回喀什时,亲戚们也都感谢石化人的援助呢!所以当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我们也让她们回到乌石化当上了石油工人,为祖国能源发展继续做贡献。汤洪:年生,时任炼油厂常减压蒸馏车间常压工年,化肥厂工程建设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着。年5月24日晚上8点左右,化肥厂空分装置冷箱爆裂,大量珠光砂喷泄……当时我作为一名调度,和同事们紧急赶到现场。由于珠光砂很轻,清扫时直往人的眼睛、嘴里钻,蒙上纱巾也没有用,一会功夫大家就开始流眼泪、咳嗽,但现场近人没有一人退缩,大家用手一捧一捧地往尿素袋里装。6月7日,空分装置生产出了合格的氧气和氮气。公司处理珠光砂喷泄事故仅用了13天,而当时国外类似事故停工至少半年以上,参与试车的外国专家都对乌石化人竖起了大拇指。从此,“珠光砂”精神在一代代员工心里扎下了根。张雪琴:年生,时任炼油厂常减压蒸馏车间司泵工年春节刚过,开阔的古牧地上聚酯二期工程的攻坚战就打响了。“胜利实现‘95·7’目标是石化各族员工的光荣!”“青年志愿者为‘95·7’献青春!”厂里发的小红帽,也标着“95·7”,感觉整个石化都在为“95·7”打气加油。我爱人也在石化上班,我俩天天回家都在说“95·7”,最后连上初中的儿子都觉得自己似乎被“抛弃”了。聚酯二期工程包括PX、PTA两套装置,中交日期定在年7月1日,比合同计划日期提前了14个月。如今,我看到乌石化已经建成综合性石油化工基地倍感自豪。在我心里,小红帽是一朵记忆的浪花,乌石化的未来发展更像大海一样广阔。责任编辑
马莹莹实习平台编辑
朱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