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过节吃饺子吗新书荐读

有治疗白癜风的偏方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199.html

本期荐读的《唐朝人如何过节》、《李白喝的是什么酒》编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知名唐代历史专家、互联网知名胡旋舞表演艺术家于赓哲老师的《唐朝人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本关于唐朝日常生活史的科普读物,用史料与唐诗拼成了一副细节而鲜活的唐朝生活绘卷。这里有大唐都市的图景,郊野生活的记录;讨论了唐人如何彼此称谓,细说了书法与唐人生活的关系;既从李白的酒、陆羽的茶、武则天的宴会等不少鲜活的侧面,呈现出唐朝饮食的样貌;也从胡商、胡食、胡乐等掌故里解释了为何几千年的中华史里,唯独盛唐有一副开放包容的大国气象......总之,这本书所呈现的,是无数散落在大唐的珍珠,当它们串联成一条美丽的项链时,就能折射出盛唐的风华。最后,我相信肯定有人想要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关心这些琐碎的历史呢?”因为那些在史料中默默无闻的基层民众,他们的所思所想、风俗习惯、生产经营,其实才是左右历史发展的因素,或者还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当一个人如果阅读过“琐碎”,她(他)显然会比其他人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应当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为什么我们应当爱生活,而不是爱生活的意义。

唐朝人如何过节?▎本节编选自《唐朝人的日常生活》第二章第2节:游宴与游猎;第七章第1节:何为昆仑奴,有一定删节。唐人比较热衷于郊游。每到开春,郊外游宴就是长安人重要的生活,《开元天宝遗事》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很多节庆活动都有郊外游宴的内容,例如社日又分春社、秋社,汉代以来在立春、立秋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的祭祀,这是村民的节日。在这一天,村民要举行祭祀,春社祭祀祈求的是风调雨顺,秋社则是感谢神明,欢庆丰收。祭祀仪式结束以后,村民们要举行宴会,要喝酒,还要分食祭祀仪式上使用的祭肉。而很多爱凑热闹、喜欢田园野趣的城内人也经常去旁观或者参与,唐代张演《社日村居》一诗即描述了春社日的活动:鹅湖山下稻粱肥,豚阱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除了社日,民间其他节庆活动也有很多。清明节清明节跟寒食节离得非常近,连续几天,大家都在郊外踏青、游春、扫墓,同时还伴随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比如荡秋千、斗鸡、斗草、放风筝、蹴鞠等等。斗草一般是妇人间流行的游戏,源自南方荆楚地区。游戏双方各拿一根草牵拉比斗,断者为输。后来这个游戏传到了北方。唐五代时期,妇女儿童皆好斗草,原因是这种游戏轻松愉快,且原材料随手可得。围绕斗草,也有人赌博。著名诗人谢灵运在南朝宋代被杀的时候,曾经把自己的胡子施舍给一个佛寺,用作维摩诘像上的胡须。寺里对他的胡须非常珍重。但是唐中宗时期,安乐公主斗草的时候出老千,在草叶上粘贴胡须,她下令将谢灵运胡须取来,专门用作斗草,剩余胡须全部毁掉。荡秋千。秋千原本是北方少数民族山戎的游戏。春秋时期,齐桓公伐山戎,把这个游戏带回了中原,从此以后开始流行起来。到了唐代,成了妇女儿童都很喜爱的一种游戏,尤其是民间非常盛行。踏青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在郊外玩秋千,有荡秋千技艺高超的人可以荡“百尺之高”。而且有的秋千做得很华美,用精美的丝线编成。唐诗当中也有很多描述秋千的诗篇。上巳节上巳节是上古时期祓禊风俗的遗存,乃因古人为了洗濯去垢、驱除邪祟,到水边进行祭祀和沐浴,时间是每年的三月三日。隋唐时期的上巳节跟上古一样,也是到水边去举行,长安就在曲江池边,洛阳就在洛水、伊水边举办活动。这天经常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百姓几乎倾城出动,所以多年不见的人往往会在这一天遇上,由此上巳节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交日,唐代刘驾的《上巳日》即写道: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多年不见的人,很有可能在这个地方相遇。而且曲江池岸边风景秀丽,热闹非凡,除了百姓,达官贵人也可能随时来此。杜甫有首名诗叫《丽人行》,描写的就是上巳日在曲江边见到杨氏兄妹的情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有的节日,本来是在城内进行的,比如正月十五观灯,这一天城内不实行宵禁,大家可以彻夜观灯,到处游玩。而有的人也把活动办到了郊外,比如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做了一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在高山上,正月十五日晚上点燃,百里皆见光明,据说可以掩盖住月光。上元观灯,图自北斗北工作室为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设计场景概念图当然,郊游过程中宴会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会聚一处,带着酒,带着美食,带着必要的餐具和桌椅,和今天的野餐异曲同工。从西安南里王村出土的唐墓壁画所描绘的宴会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人坐在野地里吃饭,桌上有各种美食,甚至有唐人所说的酥山(桌子中间盘内高耸的食物)。推测做法是把奶酥加热,滴成山的形状,加上各种香料,甚至装饰上花草,然后放到凌阴(也就是地下冰窖)里冷冻,最后就形成一种冷品酥山。还有人推测是碎冰末浇上奶酥,有点类似刨冰。“泼寒”是胡人风俗,(胡人)冬季十二月骑马上街,赤裸上身,成群结队,互相泼水为乐。据说,这种习俗可以保佑未来一年平安健康。《旧唐书》记载:“自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中宗尝御楼以观之。”唐中宗女儿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泼寒胡戏”俑胡三省说:“(泼寒)本出于胡中西域康国,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交泼为乐,武后末年始以季冬为之。”泼寒胡戏在中宗时期最为盛行,宫内甚至专门为此编排了乞寒戏舞蹈《泼胡王》。李白喝的是什么酒▎本节编选自《唐朝人的日常生活》第四章:李白喝的是什么酒,有一定删节。我们熟悉的唐诗中,有很多关于酒的佳作,李白《少年行》中有“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也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李白喝的到底是什么酒呢?南开大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张旺(微博

画画的张旺)绘李白像李时珍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本草纲目》卷二十五)李时珍所描述的就是现代常见的白酒,又名火酒,取其浓烈入喉如火烧的意思。元代还把白酒叫作阿剌吉酒,《雍熙乐府·一枝花·咏烧酒》中记载:“甜甘甘甜如蜜脾,萃浸浸萃似姜汁,若赍,到席,黄封御酝都回避,鞑靼家呼为阿剌吉,声播华夷。”阿剌吉是一个外来语,也暗示中国白酒制作技法来自域外。尽管李约瑟等学者认为西夏或者唐代已有蒸馏白酒,但我还是倾向于李时珍的记载,即元以后才有蒸馏白酒。英国生物化学家、汉学家李约瑟,其著作对中西文化交流史影响深远。唐代有“烧酒”一词,也有“白酒”一词。有关杜甫之死,正史本传中均记载是死于公元年夏,在耒阳被水困数日,聂县令送“牛肉白酒”,杜甫吃得过多而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认为其死于食物中毒,冯至《杜甫传》指出杜与聂并未见面即离开,年冬尚有诗作,足见并非死于牛肉白酒,而是半年后卒于潭、岳之间。正史说法来自《明皇杂录》的误记。)很多人据此认为唐代有蒸馏酒,这是不准确的。古人用词从来不求概念精准,此处烧酒究竟指浓度比较高的酿造酒还是现代意义的白酒,论述者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来说明。还有说法,唐代烧酒是通过慢慢加温的方式给酒脱糖杀菌,与今天的烧酒没有关系。至于唐人嘴里的“白酒”一词,很可能指的是颜色发白的米酒。另外还有种可能,白是清澈之意,白酒类似日、韩清酒,汉语概念有时不求精确,“清澈”常被称为“白”,例如“白开水”。有关元代以前中国已有蒸馏酒,最重磅级的论述来自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在这本书里,李约瑟注意到了甘肃榆林窟第3号窟内的一幅西夏壁画。这幅图中的一个塔状物,被李约瑟认定为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蒸馏器,旁边的管状物被认定是蒸馏器的冷凝管,进而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制作白酒的场面,中国起码自北宋西夏已有白酒。试想一下,要是当时已有白酒,按照技术发展规律来说,如此大型的“蒸馏器”必须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那么要说唐代已有蒸馏酒也就很有可能了。但是争议始终存在。李约瑟是著名的学者,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也是一部皇皇巨著,但是李约瑟的很多研究成果也并非毫无瑕疵,常有批评者认为他有时下结论过于仓促,有关这个“蒸馏器”的结论也是有问题的。这幅壁画只是3号窟壁画的一部分而已,而这幅壁画恰恰是下面这幅壁画对面墙壁上的,但是被李约瑟忽视了。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图也有和上图中几乎一模一样的塔状物,但却冒出烟(蒸汽),而且也不见所谓冷凝管,因此有人说这两幅壁画描绘的不过是一对蒸笼罢了。有关这个问题,可参看黄时鉴先生的《阿剌吉与中国烧酒的起始》和《中国烧酒的起始与中国蒸馏器》这两篇文章(《东西交流史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他坚信李时珍的记载,认为元朝以前有关“烧酒”的记载皆不能明确肯定为蒸馏酒。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指出南宋已有制作蒸馏酒的“烧器”,即蒸馏器,而且认为中国蒸馏器的制作工艺是继承商周甑釜的传统工艺而来,不是受西域影响。黄先生承认中国很早就有蒸馏器,他注意到了马承源《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和实验》(《上海博物馆集刊》第6期,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有关汉代蒸馏器的论述,但认为那时的蒸馏器很简单,而且主要是用于道教和巫术活动,取其露雾而已,认为有蒸馏器就一定会被用来制作白酒毫无疑问是一种不足取的思维模式,强调它在元朝才用于制酒,并且有较大改进。在这里简单谈一谈我对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看法。中国古代有技术无科学,所以中国古人虽然非常聪明,有很多伟大的发明(中国伟大的发明远不止四大发明那么简单),但极少上升到理论层面,而且“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技术阶层保密现象严重,所以技术阶层内部也缺乏对话的平台,这样就导致各种技术发明无法汇聚,进而上升到理论层面,而且容易失传。因此看待中国传统技术发展史上的各种成就必须坚持“点、线、面结合”的原则,要明了传统技术曾经达到过的高度(所谓各个“点”),又要顾及中国传统技术“经验科学”的特色以及私相传授的传承模式(所谓“线”),还要考虑这项技术是否得到发扬光大,并且转化成公共技术,从而对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福祉产生重大影响(所谓“面”)。并非所有的技术成就都经历过“点—线—面”的历程,有时“点”永远是“点”,并没有对中国传统技术发展和全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慨叹古人某项发明无比高妙,进而又慨叹为何没有流传至今的原因。蒸馏酒的问题也是这样,否则不会有博学如李时珍者也认为白酒是外来物的。-果麦文化授权转载,文章来源

书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