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新国标出台,新工艺白酒将成为历史,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到版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对您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文章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白酒新国标出台已经有两个多月了,细心的读者和酒友只要看过新规的,很明显能看出新规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将“新工艺白酒”请出局,清理出白酒圈。按照新规的解释,无论何种工艺的白酒,只能以%粮谷为原料,并且不允许添加任何非自身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新工艺白酒仍然可以继续存在,但是不允许再以白酒的身份出席,而是叫做“配制酒”。

如果按照新规的标准,很多年龄长的酒友会惊呼:老子喝了半辈子的白酒,今天才发现白牛二、老村长竟然不是白酒。而对于喜欢刨根问底的年轻消费者来讲,再也不用纠结哪个酒是纯粮酒、哪个酒是勾兑酒了。新规执行以后,只要是还敢称自己是白酒的,那他一定就是纯粮酒,并且不用担心有一滴人为添加的食品添加剂。

说来说去,新工艺白酒已经存在将近半个世纪之久,市场占比最鼎盛时期,某些省份竟高达90%。如今“新工艺白酒”即将退出白酒历史舞台,真相终于可以公布了,到底什么是“新工艺白酒”?我们今天来重点梳理一遍。

新工艺白酒,是以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食用酒精为基酒,进行调香、串香,生产的白酒。这里的工业化酒精,并非是工业酒精,而是借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以淀粉、糖类为原料,可食用的酒精。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粮食供应紧张。传统白酒的生产和酿造,耗粮量比较大,平均酿造1斤白酒,需要4斤的粮食。酒虽说不是生活必需品,在一些非必要场合是可以替代的。但是对于重体力劳动者来讲,喝酒的确可以解乏、舒缓神经,这对于其他娱乐项目来讲,喝酒无疑是老百姓最廉价的方式和工具。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酒都是经济的晴雨表。但凡遇到战争、饥荒之年,统治者都会对酿酒产业实行严管。为了解决粮食供应不足,以及酿酒耗粮的矛盾,以满足消费和生产,我们的选择不是降低产能,而是走了另外一条路:通过技术的创新,达到少耗粮、多产酒的目的。这条路,一走就是半个世纪。

上世纪50年代,针对实际情况,行业提出了三个办法:

以薯类等高产作物,代替高粱、小麦等细粮酿酒;以纯度更高的、人工培养的霉菌、酵母菌,代替传统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酿酒,以提高出酒率和原料利用率;参考前苏联伏特加的酿造工艺,以液态发酵塔式蒸馏,代替传统固态发酵、固态蒸馏酿酒工艺。先将原料制作成可食用的酒精,经过稀释降度后,再通过科技手段调制成风味、口感接近传统白酒的新工艺白酒。

上述各种办法,先后在全国各地酒厂进行推广试行。建国初期,北京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国营酒厂:红星酒厂,便是以麸曲代替大曲,酿造麸曲清香型二锅头白酒。

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技术上的改进,以地瓜干为原料的食用酒精,已经可以达到比较高的纯度,并且可以同时对外出口。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三精一水的白酒,技术是以酒精、香精、糖精加水进行勾兑。这种“三精一水”的白酒,虽然成本低、产量高,但是在风味、口感上,医院用的消毒水,这让喝惯了传统白酒的消费者是接受不了的。

就这样,第一代以三精一水进行简单勾兑的新工艺白酒,一经推向市场,就已经夭折了。

50年代末期,通过研究发现,传统白酒中98%的成分是酒精和水,而只有1%~2%的部分才是决定酒体风格的呈香、呈味物质。生产高纯度的酒精,在当时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如何通过化验、检测,并且能够合成这1%~2%的成分,成为新工艺白酒需要攻克的第二道难题。

将酒精改制成白酒,在国际上也是史无前例。没有先例可鉴、没有资料参考,这场浩浩荡荡的新工艺白酒创新工程,在当时已被列为国家规划项目,受到整个社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