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效应:让自己成为领袖和榜样(1)权威效应:让自己成为领袖和榜样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于是,实验者向学生们宣布,“施米特博士”并不是别的什么人,只是德语教研室的一位教师装扮的,而所谓带有强烈气味的物质,只不过是一瓶蒸馏水罢了。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的言行举止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成为众人效仿的典范。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比如舒肤佳在品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强调是被“中华医学会”唯一认可的产品;在与人争论时常引用某权威人士的话作为论据,增强说服力;许多新书出版时,时常采用请名家作序、写书评等方式进行媒体推介;在医院看病时,很多人宁愿花钱排队,也要请专家看病。“权威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人们的“安全心理”和“赞许心理”。人们大多认可权威人物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保持一致,只要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为了证明权威效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曾举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人告诉你说,你在这个年龄段需要大量服用某种营养素有益健康。如果这个人只是一个普通人,你对他的话一定会产生怀疑。但如果这个人号称是国际营养学会的高级研究员,在这个头衔的光环作用下,你一定会对他深信不疑。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权威,大多是从他所拥有的头衔进行评判的。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头衔,则很容易获取我们的信任和服从。尽管权威的判断确实比一般人的可信度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观点永远都是正确的。随着科学的进步,旧的权威很有可能被新的权威所代替。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权威效应:让自己成为领袖和榜样(2)几年以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宣告问世,直到现在,原子能已经成为发电的主要新能源。洛德?卢瑟福的断言不攻自破,但在当时,他的话无疑是物理学界的权威论断。在企业中,领导也可利用“权威效应”去引导和改变下属的工作态度以及行为。美国著名领导学家柯维认为:“领导的才能就是影响力,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够影响别人,使别人追随自己的人物。”权威具有很大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一个优秀的领导如果能够成为企业中的权威,然后利用权威暗示效应进行领导,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在一个企业或团体中,领导在下属心目中是正确性的标志,领导的一言一行都被下属看在眼里,很容易被下属效仿。一个领导如果能树立起自己的正面形象,他就能在组织中起到模范的作用,引导群体行为向好的一面发展。领导者应当如何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呢?作为一名领导,应当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才能和人格魅力。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四种要素组成的综合才能: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能够有效激励下属的能力;鼓舞人的能力;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力的气氛,以此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的能力。此外,作为一个以身作则的领导,还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尊重他人,不要伤害属下的自尊心。我们在运用“权威效应”的同时,还应该避免听从权威而失去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二战时,著名空军将领乌扎儿?恩特因为他的副驾驶员突然抱病在床,只好让指挥部临时分配给他一名副驾驶员。战机起飞时,恩特将军心情愉悦,忍不住哼起歌来,一边还随着歌曲的节奏点头打拍子。副驾驶员误解了将军的意思,以为将军点头是让他立即将飞机升起来。虽然当时飞机起跑的速度还远远达不到起飞的要求,但他还是把操纵杆推了上去。不幸的一幕发生了:飞机的腹部马上撞到了地上,螺旋桨的叶片顺势割入恩特将军的背部,切断了他的脊椎。恩特从此瘫痪,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事后,有人询问副驾驶员:“当时你明知飞机不能起飞,为什么还要把操纵杆推起来呢?”他的回答令人震惊不已:“我以为将军要我这么做,他的话一定是没错的。”因为迷信权威,他竟然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常识性判断。权威是相对的,我们自己如果有足够的努力,也可以从非权威变成权威。所以对权威永远不要盲目地服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