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6日,辛育龄(中)在内蒙古结核病院与胸外科医师讨论病例。新华社供图
“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医院首任院长辛育龄于6月7日22时54分逝世,享年岁。
“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是辛老的人生信条。他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也如“精神灯塔”般激励着后辈们秉承遗志,继续前行。
开端他是白求恩的助手
“80多年的从医生涯,辛老一路走来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医务工作者砥砺前行。”昨晚,医院副院长彭明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将辛育龄比作“精神灯塔”。
每每和后辈聊起往事,辛育龄总会抬起左臂,亮出一道陈旧的伤痕。这道白求恩为他缝合的伤口瘢痕,无声地诉说着他战火中起步的从医道路的开端。
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碎了辛育龄的求学梦,年,年仅17岁的他参加了冀中人民自卫队,第二年5月他正式参加八路军,成了冀中卫生部的卫生员,此后又被分配至制药厂,做了制药股长。
年4月,年轻的辛育龄服从命令到达前沿阵地。在那里,他见到了影响和改变他一生的人——白求恩。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担任司药的辛育龄和白求恩一起救治伤员。辛育龄手臂上的伤痕,就是抗战过程中,白求恩为他缝合的。手术室外炮火连天,手术室内的白求恩仍然镇定自若——距阵地越近,就越能多救一些伤员。
这样的勇气胆识、医者仁心,给当时的辛育龄留下了深刻的心灵震撼。年,辛育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也成了他毕生最大所求。
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年满19岁的辛育龄成了冀中军区制药厂的厂长。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辛育龄遍访当地民间医生,带领职工和老乡上山采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方便战士服用,疟疾、伤寒、腹泻被一一克服。他还研制成功一种皮肤擦剂软膏,很快消灭了疥疮。
年,辛育龄到达延安,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科大学。5年后,他从医科大毕业,成了一名外科大夫。辽沈战役时,他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参战,抗美援朝开始后,他又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挽救了无数指战员的生命。
开拓普及推广胸外科技术
年,辛育龄被我国政府首批派往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师从苏联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科学院院士包古士。年,辛育龄获得苏联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
“在经济不发达时期,卫生条件差,传染病高发。当时肺结核猖獗,很多人肺气肿、肺纤维化,非常痛苦,他就想给这些人做手术。”辛育龄首位博士生、医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说,为了接触更多病人,辛育龄没有留在部队,而是选择进入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北京结核病研究所前身),组建了胸外科。
在结核病研究所工作期间,辛育龄看到患者深受结核病困扰,针对传统结核病治疗方法对重症晚期肺结核治疗无效的情况,他创新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成功救治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咳血患者。他应用支气管残端黏膜外层缝合法,完成多例肺切除手术,将残端瘘的发生率降低到0.4%。当时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胸外科,他牵头举办培训班普及推广胸外科技术,年至年间共培养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并指导40医院建立胸外科。
那个年代,长时间药物麻醉后的副作用比较大,辛育龄认为,针灸能够缓解术后病人刀口疼痛,还没有副作用。为此,他在自己身上做试验,在针刺麻醉状态下给自己实施急性阑尾炎手术。经过多年探索,终于在年首次将该技术运用在胸外科,用1根针进行针刺麻醉开胸手术。
辛育龄还开辟了我国肺移植的先河。“当时国际上仅美国和加拿大报道过人体肺移植,全世界只做了41例。在大量动物实验基础上,年他开展了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先后共完成2例,为国内开展肺移植手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彭明强介绍。
医院发展提供样板
“辛老是我们的第一任院长,建院38年以来,他提出的‘患者至上,文明行医’的办院宗旨,一直引领着我们不忘初心地迈向新的征程。”彭明强说。
改革开放后,为追赶世界医学发展的脚步,国家医院。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瞄准国际前沿始终不断创新的辛育龄成为开院院长的不二人选。已年逾花甲的辛育龄,面对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再次义无反顾、勇挑重担。年,他被国务院任命为医院首任院长,处置建院工作。
年10月23日,医院开院。辛育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化的国际视野,改革创新的魄力和勇气,医院管理经验,医院站在了高水平的起点:他确立了医教研一体、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针;医院临床医技科室、临床医学研究所、行政职能部门机构体系,特别是以超前的眼光、在国内最早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在国内专业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带领建立了岗位责任制、考核聘任制、合同制等科学、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医院管理科学化、工作制度化、纪律严明的崭新局面,医院建设改革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样板……
“起步要高一些,着眼要远一些。”辛育龄常说。为尽量选用技术先进、质量优良、式样新颖、经济耐用、供应有保证的医疗设备,经过广泛细致的调查,在他的据理力争、坚决主张下,医院购置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仪器。
全新的理念,全新的硬件。在辛育龄的不懈坚持下,这所改革医院自建院起就站在了时代的前列,成为当时国内最富于医院。而这位想一直站在临床一线,站在患者身边的医者,在完成开院任务的第二年,就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回到胸外科,重新当回了一名外科大夫。
追忆“整整60年,他没放下手术刀”
刘德若辛育龄首位博士生
医院胸外科原主任
回到胸外科,辛育龄一干就干到了89岁。82岁时,他还亲自主刀做肺切除手术;“非典”肆虐时作为首席专家,他参与了每位重症患者的会诊……整整60年,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的那把手术刀。
年,刘德若考取了辛育龄的博士,来到医院。“那时,辛老已经71岁了,但是一点儿都看不出来。为了节省时间,下五楼都是跑着走。”刘德若回忆,辛育龄晚年多年坚持出诊、查房,直到89岁。
“89周岁那一年,有一天辛老出门诊一直到中午。下门诊时突然站不起来了。”那一次因腰椎问题住院后,已近九旬的辛育龄才不得不从一线退下来,结束了出诊的生涯。
30年间,辛育龄让刘德若最受感染的有两点:对患者的无微不至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医者仁心体现在对患者发自内心、一点一滴的关爱上。令刘德若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一位因口腔血管瘤从天津来求医的小患者,因为术后有些并发症,医院治疗。了解到这位小患者来自外地,父母双双失业,家境比较困难,已经八旬高龄的辛育龄,每天都亲自熬粥,给孩子带“病号饭”。
而在技术上,辛育龄则对学生、后辈有着“分毫不差”的严格要求。“辛老常说,外科医生的一针一线都牵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和患者整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如果治疗过程没处理好,患者出现问题,他身后的整个家庭都可能因此陷入困顿。”
刘德若说,医院胸外科至今还有一个传统:在手术台上打开了的胸腔,即使患者处于全麻后无知觉的状态,医生也会分外轻柔地对待暴露出的肺脏。“在辛老那个时代,做开胸手术时,他总是把手套用无菌蒸馏水洗过,才轻轻触摸肺脏。现在我们胸腔镜下,会用纱布球轻轻触挡不切除的肺,而不用钳子直接夹。”在看不见处,对患者的呵护和照料,是辛育龄留下的习惯。
寄语“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病榻之上的辛育龄,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在业务上的:医院胸外科肺癌微创胸腔镜手术和肺移植手术能越做越好,更上一层楼。“每次去看望辛院长,他总是把这件事挂在嘴上,一遍一遍地嘱咐我们。”另一个是在人才培养上的:希望年轻医者都能学习白求恩精神,做个好大夫。“我们科有个年轻医生马千里,一次去看望辛老,想求他一个题字。辛老欣然提笔,在手术服上写下一行大字:马千里,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送别老院长,一路走好!”昨天,也有许多辛育龄的后辈、同行在朋友圈送别这位为医疗事业奉献了终身的百岁医者。“我们将以‘白求恩式好大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把医疗卫生事业做好,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这也许就是对辛老遗志最好地继承了吧。”医院副院长彭明强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乐琪
流程编辑马晓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