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备受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在新闻中说:“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是个新发现,在以往的(考古)发现里面,能够作为蒸馏器发现的,很少。原来有过几批,比这个小,没有这么复杂。”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则表示,这件出土的蒸馏器可能会怀疑它与蒸馏花露水、炼丹有关,但由于其出土于墓葬酒库中,所以怀疑它与酒的生产有关。
这一消息在新浪微博上传开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于赓哲随即转发并评论说:“白酒有无出现,不见得非要和蒸馏器设备挂钩,还要结合文献。汉代蒸馏器以前也发现过,但是应该与白酒无关,是采仙露的工具。”
青铜蒸馏器
中国白酒源自何时?
蒸馏酒是指利用蒸馏工艺制取含酒精量较高的饮用酒,今称白酒,俗称烧酒。关于蒸馏酒技术是自创还是传入,蒸馏酒在中国起于何时,学界至今尚无共识。根据史料,以往学者先后提出过元代说、宋代(含金代)说、唐代说、东汉说四种观点,各家观点都有一定的文献依据以及出土文物的佐证。
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周嘉华研究员发表文章对上述四种观点进行了认真的考辨和分析,他的看法是,“元代已生产蒸馏酒的论断较有说服力,但是这并不排除在元代以前,中国部分的少数人,特别是制药者已掌握运用蒸馏技术来制取蒸馏酒,而这种蒸馏酒只是少量制备,没有形成社会性的规模生产。”
周嘉华研究员的专业领域是化学史,对酿造化学以及中国酒的历史颇有研究。
以东汉说为例,从史料上看,《后汉书·房术列传》以及炼丹家葛洪的著作《神仙传》、《抱朴子》中都有相关叙述,然而,这几种文献记载的多是东方幻术,即使是谈及饮酒,也是比较宽泛的概念,至于所述酒的制作工艺如何,究竟是什么酒,都没有准确的描述,缺乏说服力。
支持此说的,还有一实物证据,即四川新都、彭县先后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像砖上有生产图像,有学者将其解释为酿造蒸馏酒的生产图像。对此,周嘉华以为,画像砖上所绘制的生产器具以及呈现的生产图景与实际蒸馏酒所需要的技术以及设备存在差异,比如“看不见凝聚蒸气的圆盘,更看不见将酒液收集后引入小口罐的装置。这是又一个很关键的设备,不应该被遗忘”。总之,这幅画并不足以证明东汉已有蒸馏酒。
四川新都出土的东汉“酿酒”画像砖
然而,在文献与画像砖之外,支持学者认为东汉已有蒸馏酒的,还有一件出土的蒸馏器,即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上博的马承源先生曾主持了四次系列蒸馏实验,先后以发酵的糯米酒醅为原料蒸馏获得20-27度酒;以51.1度的酒为原料蒸馏,得到79.4度的酒;用15.5度酒蒸馏得到42.5度酒;还用肉桂、茴香蒸馏得到了肉桂油、茴香油。通过这一系列实验,马承源认为,汉代已经有蒸馏技术,但是东汉的蒸馏器还不能用固体酒醅蒸馏出烧酒。
马承源先生
那么,上博所藏这件蒸馏器若是以低度数酒为原料,可以蒸馏出高度数白酒。是否可以说,汉代已具备生产蒸馏酒能力?就此问题,澎湃新闻记者电话采访了周嘉华先生。
中国早期蒸馏器:重点在“蒸”,而非“蒸馏”
关于中国蒸馏酒的历史以及古代蒸馏器,周嘉华先生进行了三点简要说明:
首先,从史料上看,目前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元以前有蒸馏酒。
其次,从出土的蒸馏器来说,从汉代(上博所藏东汉青铜蒸馏器)到金朝(河北青龙县出土蒸馏器)的这些蒸馏器从目前考证看来,都不是用于蒸馏酒的,主要是用于熬药,或者蒸馏花露水。(周先生认为,河北青龙县出土蒸馏器是用于蒸馏花露水)尽管现在通过实验发现它可以蒸馏出白酒,但是古代蒸馏器的准确装置和蒸馏器仍有区别。中国的蒸馏器和西方的蒸酒器有很大不同,这个不同是导致中国蒸馏酒生产年代较晚的主要原因。
再者,有蒸馏器就有蒸馏酒,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关于中国古代蒸馏器的功用、属性,周先生认为,中国“蒸”的技术起源很早,也很先进。中国的烹饪技术、炼丹术中都有“蒸”,从蒸锅到古代蒸馏器,这是中国“蒸”的技术设备的自然发展。中国的“蒸”注重的是升华过程, “中国古代蒸馏技术开始注意收集气体,还是后来受到印度技术的影响。古代所谓的‘九蒸九曝’,说的其实是升华。西方的蒸馏技术,始于炼金术,因为要萃取精华,西方人用蒸馏管收集蒸气,就发现了蒸馏酒,这是在十一世纪左右,约等同于中国宋代末年。”
“我认为,上博的蒸馏器主要是用于熬药,它的冷却管很短,靠气体冷却是很难的。现在做实验证明它可以蒸馏出酒是因为,一来在实验过程中添加了盖子,这是原本出土文物中没有的。二来,现在是有意收集,古人大概并不会着意于这部分工作。”
因为考古现场不断有新发现,很多问题依然在探索过程中。因此,周先生对于中国白酒起源的观点留有一定的空间,“只能说,蒸馏酒作为食用酒的大量生产是在元代,这是证据确凿的,既有文献支持,也有实物证据。但是元代以前的情况,还有待考古新发现的进一步研究。”(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