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素萍通讯员黄婷婷
把一块香蕉皮放进垃圾箱,72小时后会变成什么?
没有难闻的异味,甚至看不出香蕉皮原本的模样……在宁波财经学院大三学生李昌洲和团队伙伴们研发的自降解厨余垃圾桶里,经历72小时的发酵降解,香蕉皮变成了黑褐色的有机肥。
最近几天,李昌洲和团队研发的自降解厨余垃圾桶已经更新到了第四代,样品刚到手就做了这个实验。但显然,李昌洲对结果并不是十分满意,“处理厨余垃圾的温度和湿度太难把握了!”在过去的两个月里,他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郑友凯一直宅在实验室,研究自降解厨余垃圾桶。
李昌洲学的是会计专业,却在“捣鼓”垃圾桶,这还要从他所在的绿蚁志愿服务团说起。宁波财经学院的绿蚁志愿服务团,是一支致力于垃圾分类宣传和指导的志愿服务团,李昌洲就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团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学校,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三年时间里,他们带动全校志愿者名,累计服务了人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绿蚁团队制造的智能分类垃圾桶(四代)
紧跟垃圾分类“新时尚”
打造“科技+平台”的志愿服务新高度
在一次深入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的志愿活动中,李昌洲和伙伴们发现,厨余垃圾的处理比较棘手。“尤其是到了夏天,厨余垃圾的味道很‘上头’”。
李昌洲和伙伴们在多次的社区垃圾分类宣讲和调研中发现,造成小区垃圾分类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厨余垃圾分类不善。“我们想能不能设计一款自降解厨余智能垃圾桶。”李昌洲将团队成员分为“技术组”和“调研组”,在每次志愿服务结束后,由技术组完善产品功能,一代、二代、三代……智能分类垃圾桶的功能愈发完善、应用场景更加细化。与硬件产品相配合的软件平台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开发。
但在研发过程中,团队在物液如何高效分离和生物降解菌种选用上遇到了难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研究了市面上多种降解酵母,并结合其温度与湿度,最终选用了有效活菌数微生物发酵剂,同时利用了新型的静置分离法与中温油液蒸馏法实现了物液油分离功能。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打造“科技+平台”的志愿服务新高度。
组织垃圾分类“新宣传”
设计“年龄+画像”的志愿服务新方式
在技术攻克打磨的同时,绿蚁志愿服务团发现,在垃圾分类宣传层面没有创新也是传统手段无法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所以设计了一套“年龄+画像”的志愿服务新方式。
针对12岁以下的儿童,他们更多地是设计游戏、动画,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宣传垃圾分类。因为环节设计比较符合小朋友们的“口味”,每次活动都能吸引不少孩子。
5岁的黄子轩小朋友已经第二次参加公益活动了。他自豪地说:“上次大姐姐跟我们说,红色的垃圾桶是有害垃圾、绿色的是厨余垃圾、蓝色的是可回收物和黑色的是其他垃圾,这些我都知道的!”说完就拿起卡片兴致勃勃地分起类来。
“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还能丰富孩子关于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挺好的,我们在家、在校的教育会显得稍微刻板一些,也明显能够感受到孩子现在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有时候我在家分类错了他会告诉我怎么样正确分类。”黄子轩妈妈觉得这样的宣教活动寓教于乐,效果挺不错。
“在社区中,垃圾分类的主体主要是成年人,我们在社区宣传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大家不重视垃圾分类,我之前在自己社区做垃圾分类督导员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人总是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投放垃圾,宣传标语和各种讲座也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绿蚁志愿服务团成员吴佳妮说对于成年人,团队也“有一套”。
团队借鉴了“青年大学习”的方式,将趣味性视频和知识性问答相结合,并在完成后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方式很受欢迎。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家长,他们愿意在孩子面前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养成垃圾分类“新习惯”
开展“挑战+打卡”的志愿服务新玩法
绿蚁志愿服务团成立迄今,共组织了15场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去年12月,绿蚁志愿服务团也在甬江街道等地开展了“文明好习惯”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
这场大型活动主要有五项挑战,成功打卡后可获得抽奖资格。在志愿者地有序引导下,大家对活动表现出了极大地热情,并纷纷在签名板上郑重地承诺。志愿者耐心、细致地向参与活动的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组织参与互动游戏,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因为破碎的玻璃瓶不可降解、也没有回收利用的价值,所以属于其他垃圾,但是完整的玻璃瓶依然属于可回收垃圾,以前一直不知道这个分类的小细节,这次活动真的是学到了好多知识。”三水湾社区的张女士说。
据了解,绿蚁志愿服务团是宁波财经学院财富管理学院的品牌团队,曾荣获宁波市海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浙江省暑期社会时间风采大赛百强团队等荣誉,在治理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念,并着手准备向宁波市垃圾分类办递交建议书。
“绿蚁在这么多年的志愿服务中,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来,为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处置发挥了志愿者该有的作用。”宁波财经学院财富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繁说,“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必须不断推动习惯养成、引导群众普遍参与,垃圾治理之路才能越走越通畅。”
“目前,大部分居民已经慢慢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接下来我们重点想从垃圾终端处理上着手,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垃圾分类宣传和治理的道路上,李昌洲和团队已经有了新的目标。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