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炼金术与蒸馏技术
有关蒸馏技术的发明众说纷纭,信史上可追溯到第九或第十世纪的中国,印度及中东地区,若更往前推则模糊不清,但多与充满神秘的炼金术有关。
古老相传,炼金术是由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后继者,遵循的终极目标便是炼制出可以将任何金属转化为黄金的万能催化剂“哲人之石”,为了煅烧哲人之石,炼金术士习惯将物质加热后采集其精华,使用的蒸锅据传是炼金术士玛利亚希伯来所发明。玛利亚大致生活在第一世纪到第三世纪的古埃及,后世称她为“犹太女人玛利亚”,但是否为女性无法考证。除了蒸锅,特殊的三臂蒸馏器传说也是他的发明,这种蒸馏器蒸馏物质冷却后可沿三条导管往下流,埃及人利用这种设备制作的蒸馏物质称为alkohl,也就是酒精。
中国蒸馏技术的发展
若上述传说为真,玛利亚的蒸馏器经由贸易往来,从埃及逐渐往外扩散到中东、印度,并达至中国地区,材质及形状随时间和地域持续改变,不过也有可能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不同的蒸馏方法,北宋苏东坡在《物质相感志》提到:“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灭”,由于发酵酒的酒精度不足非蒸馏酒不能燃烧,而苏东坡生于年,推算可知约在11世纪之前,中国已经出现蒸馏酒。另外,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已明确记录元朝(1世纪)时的干式蒸馏工法已十分成熟,但源头上应该课上推到更早的时期,只是缺乏文字记载。
江西省的李渡镇于年发现的烧酒作坊遗址,是目前最早、最完整且文物最丰富的烧酒遗址,时间从南宋、元、明、清一直跨到现代,不过南宋并未发现酿酒遗址,因此,中国蒸馏酒始于元朝的说法,获得普遍认同。
图为元代江西李渡镇烧酒作坊酒窑遗址图为江西李渡镇烧酒制酒作坊遗址酒精的出现
大约和中国同期,生活在第九到第11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家与医药学家Rhazes(-)、Albucassis(96-)以及Avicenna(-)等三位,已经进行玫瑰精油的提炼,但未涉及酒类。从各地名词及文字的起源推测,目前有关蒸馏的文字与阿拉伯语的炼金术,酒精以及蒸馏器有关。
此外,中世纪后炼金术有了突破,贾比尔(JabiribnHayyan)于九世纪初发现了Vitriol,便是今天我们熟知的硫酸。他同时也描述如何制造硝酸,他将其称为“强水”,因为它几乎可以溶解任何物质,只有黄金例外。这些发现的重点其实都是为了引出液态的“哲人之石”,及炼金液,属于一种能促进变化的催化剂,当时的人相信这种物质本身具有魔力,因此,炼金液被视为长生不老仙丹、永生不死之药,也因此常用作医疗用途。
上述思想在重要的“炼金液”被发现之后更加盛行,这种炼金液是将发酵后的水果、谷物小心蒸馏,可制作出另一种形式的强水,也就是“生命之水”(Aquavitae)。第一位制造出接近纯酒精的人是维兰诺瓦的阿诺德斯,生于14世纪的西班牙,他相信哲人之石存在于所有的物质里,而且可以从物质中萃取出来,因此,从酒中蒸馏出来的酒精则与此种神秘观念相互呼应。
基于炼金术的象征主义,以及日光被视为天空中的黄金,酒精也被视作日光的精华,可穿透葡萄外皮,保存在葡萄汁液里,而后再通过炼金术士的工艺释放出来。同时酒精也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它具有防腐性,在医学上可用作清理伤口的消毒剂,更与具有强烈腐蚀的硫酸性质不同,不仅较温和,甚至可以食用。
图为白兰地这种炼金液的做法很快就席卷欧洲,尤其是在黑死病肆虐的14世纪,医生别无良方,只能提供生命之水缓解病人的疼痛,因此,酒精被译成不同的语言:在法语中,它是水果白兰地(eaudevie);在斯坎蒂娜维亚语中是一种生命之水(aquavit)及伏特加(vodka);在荷兰则为一种烧酒(brandewijn);至于在爱尔兰及苏格兰,居民以谷物制酒,盖尔语发音译为“威士忌”(usquebaugh)。法国引领欧洲蒸馏事业多年,一直以来,懂得将葡萄酒蒸馏为白兰地,15世纪时开始存放在橡木桶中,成为后世木桶陈年蒸馏烈酒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