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说起食盐,我们都很熟悉,每天都吃,它是我们身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你可能听说过某个人不吃肉,某个人不吃味精,或许还有的人不吃蔬菜,各种生活习惯都有,可你听说过有谁不吃盐吗?绝对没有,因为人体一旦缺少了盐,就会有各种问题,甚至会危及生命。
配图来自网络关于食盐的故事,其实很多,我们小时候曾经看过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讲的是红军子弟潘东子一点点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里面有一个桥段,红军当时在山上打游击,条件非常艰苦,各种物资短缺,尤其缺盐,当时国民党管控非常严,更不用说送到山上去。
当时山下的群众从心里是支持红军的,他们私下里偷偷给红军捐献了不少食盐,但是送上山去却是非常困难的,国民党到处设卡检查,潘东子人小鬼大,他把食盐溶化成盐水,再把衣服浸泡倒盐水里面,等衣服干透了再穿上,这样就可以进山了,红军战士再把衣服泡在水里,用蒸馏的方法得到了食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件事情,第一就是说明盐对人体的重要性,第二告诉我们当年红军闹革命是多么的不容易。
配图来自网络前几年非常火爆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面也有一个案件,说的是唐代的大运河邗沟段经常翻船,导致大量的粮食和食盐沉入水中,于是朝廷派狄仁杰勘查此案,最后的结果其实是官商相互勾结,故意破坏漕运船只,导致大量食盐沉入水中,然后再派潜水的水鬼捞起食盐,运入黑市倒卖谋取高利,在食盐管控异常严格的唐代,发生的食盐走私的事情层出不穷。
配图来自网络通过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食盐,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都是政府管控的重要物资,那么,这个小小的食盐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呢?下面我们就从食盐的起源开始说起。
一、盐的起源
《说文解字》这样描述盐:“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
盐在中国的出现可谓历史悠久,据说远在五千多年前的炎帝、黄帝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了用海水煮盐的方法,最先使用这种方法的人叫夙沙氏,被后人称为“盐宗”,开中国古代制盐之先河。
配图来自网络除了用海水制盐以外,中国也是井盐的发源地。东汉著名文学家、诗人刘桢在《鲁都赋》中这样记载:“又有盐池漭沆,煎炙阳春,焦暴喷沫,疏盐自殷,挹之不损,取之不勤。”
如果从饮食的角度讲,盐是百味之源,在遥远的古代,在没有任何味道的时候,人们尝到的第一个味道就是——咸,在没有众多调味品的时候,食盐就是最重要的调味品。五味之中,咸为首,所以盐在调味品中也列为第一。
配图来自网络自从人们发现了食盐,开始使用食盐的那一刻起,人类才真正过上了一种有滋有味的生活。
二、盐业的管理
随着人们发现食盐并制造出了食盐以后,就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因为食盐确确实实改变了人们的口味,让人们的饮食变得有滋有味,以至于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而在封建社会,人们制作食盐的技术极其落后,简单地说,就用大锅架在火上面煮海水,利用物理方式进行蒸发,海水耗干了,最后得到食盐,没有任何技术可谈,既费时又费力,生产出来的食盐成本非常高,所以售价也非常高,于是从食盐一诞生的那时起,政府就开始介入管理,立有盐法,严格管控。
配图来自网络汉武帝始设立盐法,实行官盐专卖,禁止私产私营,从这时候开始,盐便有了另外一重身份,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掠夺民间财富的工具。
政府专卖制度也称“禁榷”,它的深刻含义就是只有政府专卖这一条途径,绝不允许其他任何销售渠道的出现。众所周知,食盐是每个人每天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就是所谓的刚需,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朝廷也清楚这一点,所以设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管理体系,甚至出台法律,来占有这一重要资源,从中赚取巨额利润,成为他们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
配图来自网络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封建国家的政府作为资源的经营者同时又作为管理者双重身份出现,也就是说一场比赛的规则制定者和裁判是一个人,要想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有多难,所以说,作为食盐的重要消费者——普通的百姓来说,只有被动的消费,而市场上食盐的价钱,何时缺货,何时有货都由政府说了算。
三、北宋盐业的发展状况
古代的食盐种类很多,按照地域和制作方法可以分为:海盐、井盐、池盐、岩盐等,北宋的食盐发展主要还是延续之前的唐代和五代时期的老基础,维持在几个重要的食盐产区,在山西、陕西建造盐池,主要生产池盐;在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建起盐场,主要生产海盐;在四川、贵州一带开凿盐井,用来生产井盐,但是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方面和之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生产的食盐数量也大大增加了。
配图来自网络南朝陶弘景著有《名医别录》记载:“东海盐、北海盐、南海盐、河东盐池、梁益盐井、西羌山盐、胡中树盐,色类不同,以河东者为胜。”
四、北宋制盐技术的发展
北宋的食盐种类和之前的朝代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品种不多,按照食盐的生产工艺和食盐的所在区域可以分为四种:
1、海盐
用海水直接煮制或者晾晒而得到的食盐,称为“海盐”。
用海水经过煮制或者晒制而取得盐的这种方法,古人叫做“煮海”或“熬波”,它是一种综合性技术,属于物理方法,使物体改变外形特征的一种方式。北宋时期,盐民总结前人的经验,根据不同的海水特点,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制盐技术。
配图来自网络a、取卤之法
“卤”,古人将带有咸味的水称为“卤”,或“卤水”。取卤水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不是说随便去大海里面取回来就可以,大海的面积很广,哪里的海水要咸一些,哪里的海水要淡一些,这个都要了解,取卤水就要取海里面比较咸的海水,《宋史·食货志》记载:“自岱山以及二天富炼以海水,由鸣鹤西南及汤村则刮碱淋卤,十得六七。”,这句话的含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后将其引入岸边来,贮存在事先准备好的沟里面,然后再将其用木桶担进卤池,进行晒制或者煮制。
配图来自网络对于此法,北宋著名词人葛胜仲在《次韵蔡安度秀才赋末盐》中记载:“法更盐荚利源开,濒海熬波叠叠来。贡篚烧羊谩南北,嘉笾形虎间榛梅。锻圭槌壁严疆域,积雪飞霜阜货财。滋味佐饔周九土,柳星端合祀坛垓”。
b、验卤之法
“验卤”,其实就是要检测一下海水的咸度,或者说盐水的浓度是多少,北宋在这方面也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石莲法”便是其中之一,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数量的石莲置于卤水当中,根据其沉浮的状态来判断卤水的咸淡。
配图来自网络关于石莲试卤法《太平寰宇记》这样记载:“取石莲十枚,尝其厚薄。全浮者,全收盐;半浮者,半收盐;三莲一下浮者,则卤未堪,须却剩开而别聚溜”。
“石莲法”在北宋已经普遍采用,这种技术的出现也标志着宋代的制盐法和唐代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2、池盐
在盐池当中生产的,经过物理过程加工出来的食盐,称为“池盐”。
池盐的主产区在山西,其中以解州解县、安邑两池最为有名,所以历史上便将产自这两地的食盐称为“解盐”。它的生产过程就是把晒盐场修葺成一块块的类似于稻田一样的,然后通过一条专用渠道把盐池里的水引过来,通过日晒得到食盐,这种方法对天气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都是在气温较高、日照充足而又少雨的季节进行。
配图来自网络3、井盐
在特殊地区开凿盐井,取井里的卤水进行煮制得到的食盐,称为“井盐”。
井盐的历史已经很久远,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煮井卤为盐,到了宋代,主要在四川、贵州一带开凿盐井,用来生产井盐。
由于井盐的生产涉及凿井、治井、汲卤、输卤、煮卤等复杂工序,它较海盐及池盐的生产都要困难很多。因此就有了“煮海易,煮井难”的说法。
配图来自网络北宋时期的井盐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普遍采用人力或者畜力转动绞盘车,并采用大型的卤桶或者牛皮囊来取卤水,这样一来就克服了由于井深而遭遇取卤水不便的问题,使得已经废弃的盐井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制盐的效率。
4、岩盐
一般在崖岸上自然形成的盐,属于自然盐,颜色多为土红色,不需要建工可以直接食用,称为“崖盐”或“岩盐”。
配图来自网络五、北宋制盐业的生产体制
古代的食盐加工制作过程工序繁多,在当时完全是靠手工制作,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官办盐场还是私营盐场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这种背景下,北宋时期的制盐业便催生很多劳动关系,或者说是生产体制。
1、盐民自煎制
盐民自煎制是一种类似于拥有土地的农民,他们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比如土地、畜力、工具等,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来生产盐,并通过自己的独立劳动来完成制盐任务,类似于小作坊,他们既不受雇于人,又无力雇人,他们自己拥有一部分制盐的生产资料,这种形式的盐农普遍存在于北宋时期的盐户当中。
配图来自网络2、租佃煎盐制
租佃煎盐制就是一些较大的盐户把自己的盐田出租一部分,以缓解自己的生产压力,他们收盐田的租金,而租用他们盐田的这些人就成了租佃户。
3、官府劳役制
自从官办盐场出现以来,由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种劳役制便产生了,这种制度主要是政府通过徭役的形式在民间征用劳动力来从事制盐工作,并按照时间制定一定的工作量,盐工完成以后,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报酬,或者免除其他的徭役。
配图来自网络4、催煎制
在北宋的制盐业中,发展起一种新型的生产体制——催煎制,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有点官民合营的性质,有区别于其他几种形式,其本质就是,有些催煎场的盐户,有时缺少制盐资料,处于停业状态,官府把这些人召集到盐场中来,分拨给他们一些制盐的生产资料,甚至还会预支一些工费,在催煎官的监督下进行制盐生产。
配图来自网络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盐户制作生产出来的食盐不得自煎自卖,所有食盐属于官府所有,他们失去了劳动的独立性和劳动产品的自行销售权。
5、雇佣煎盐制
雇佣煎盐制在官办盐场和私营盐场中都出现过,他们雇佣大量的没有生产资料的或者没有土地的农民,从事食盐的加工生产,成为盐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
配图来自网络六、食盐专营对北宋政治、经济的影响
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社会需求量大,属于家家户户必备之物,实实在在的刚性需求。在中国封建农耕时代,大部分的生活资料属于自给自足,很少从外部获得,但是食盐却是例外,不仅仅是因为食盐生产工艺复杂、地域性强,不可轻易获得,而且属于国家控制性商品。
配图来自网络在中国古代社会,盐、铁、茶、酒是少数几种国家控制性商品,属于“禁榷”商品,严格实行政府专卖制度,并严禁民间自由买卖,其中盐是实行专卖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造成经济影响最大的品种。
在正常条件下,商品的流通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原则,商品的价格和产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因此,市场的调节作用是供求关系的最大推手,但食盐却是个例外,完全由政府来管控,在政府专营制度下,食盐的生产、销售、定价等各个环节均由政府制定,因而食盐的商品化特征逐渐消退,但是其对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的影响却在日益加大。
配图来自网络1、官商勾结滋生腐败
在食盐的政府专卖制度下,官商勾结谋取私利的现象日益严重,整个利益链条甚至贯穿了食盐的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有些官员为了谋求最大的利益,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他们往食盐里面掺杂使假来增加分量,在销售的时候缺斤短两,私下售卖食盐的销售权,所有种种严重损害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再加上官盐价钱虚高,以致百姓少买或者不买食盐,政府的销售受到很大影响。
配图来自网络另一方面,由于食盐产生的诸多利益,在朝廷的层面上,涉及到食盐相关的官职身价倍增,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得到这些官职,使尽各种方法贿赂朝中重臣,一时间贿赂之风盛行,卖官鬻爵的现象层出不穷。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统治集团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使其执政能力受损,从而危机统治阶级自身的安全。
2、国内私盐泛滥
古代社会的食盐走私问题,其实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到了宋代以后情况更加严重,不仅数量上与日俱增,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虽然政府屡次进行大规模整治,但是收效甚微,成为政府极为头疼的事情。
北宋的私盐问题,普遍存在于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凡是参与食盐生产、运输、销售诸多环节的人纷纷加入到贩卖私盐的行列当中来,究其原因,食盐专卖制度是造成私盐泛滥的根本原因,这种制度一日不废除,私盐现象就会一直存在。
配图来自网络3、境外走私猖獗
北宋时期,中原的食盐生产技术就已经传到了北方的契丹人手中,他们利用渤海的海水进行海盐的加工生产,虽然他们的成本并不比北宋境内的食盐低,但是加价比较少,总体来说食盐的价钱比北宋的食盐低了一大截,他们把食盐运到燕云十六州附近的边境附近销售,非常受北宋边民的欢迎,甚至还偷偷走私进入到北宋腹地销售,这样一来,政府的官盐在北部地区的销售大受影响,北宋政府为此和契丹多次交涉,为此还发生过战争。
配图来自网络这件事情惊动了当时的宋仁宗,有大臣进谏说:“河北紧邻契丹,属于军事要地,军民同心抗辽才是重中之重,现在河北居民食用质优价廉的契丹食盐,就会对我们的官盐产生痛恨之心,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民心,边境不稳,建议朝廷取消河北的食盐专卖制度,允许民间自由买卖”,后来仁宗同意了,便取消了河北这一地区的食盐专卖制度。
配图来自网络结语
北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盐业生产技术、生产水平都较之前代有了显著发展,生产体制也呈现多元化,但是由于北宋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盐利,实行了一系列的严管措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国库得到充盈,这种专营制度更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了政府的腐败和民间百姓的疾苦,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