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是中国一种独有的文化,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根据神农本草记载,酒最早出现在远古神农时代,最开始先民们使用果实酿酒,明确记载使用粮食酿酒则出现在殷商时代,到了西周开始出现了管理酿酒的酒政官职,酿酒开始以作坊的形式出现,并且迅速普及开来。
酒的出现给中国文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词和故事,江湖侠客都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如此才能彰显自己的豪气。比如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时候,就曾连续喝下了十八碗酒,而这也让今天的很多人不解,十八碗酒都喝不醉?武松的酒量这么好?那么古人说的千杯不醉是不是有可能是真的?这个问题我们要从酒起源说起。
酒的核心是酒精,这是果物或者粮食中的糖类发酵产生的,商朝人们发现了蘖(niè,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酒曲,那时候人们制酒方法比较粗糙,得到的是浊酒,成本也不高,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方法虽有改良,也就是换了酒曲,但本质不变,生产出的都是浊酒,所谓浊酒一杯家万里指的就是这种酒,这种酒有很多的沉淀,纯度比较低,度数也很低大约是十度左右甚至更低。
到了周朝就有了压榨过滤手段了,得到的就是所谓的清酒。因为清酒的制作更加繁琐,所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修值万钱。清酒价格较高,很多是皇宫贵族专用。从秦朝到魏晋,人们一直在尝试着改善酒曲,汉代已经有以麦子为原料制作酒曲了。大麦,小麦等多种作物都在选择之列。
到了唐朝大米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研制出了由母曲直接培养制成的红曲,红曲糖化能力强,发酵效果好,可以制得大约8~9度的酒,酒曲的选择越来越多,酒的种类和风味也越来丰富,还有各种香料和水果制作的酒也流行起来,“葡萄美酒夜光杯”说的就是葡萄酒,一直到宋朝压榨过滤法都是主流,直到“连渣拌饭法”的出现,这个方法就是把大米蒸好之后冷却拌入搅局,可以根据气候和季节不同控制酒曲的量,得到更加醇香的酒也提高了一些度数,可以达到十几度。
可以说一直到这个阶段像武松那样连干十八碗,是可以实现的,并且不会酒精中毒,不过到了元朝之后,就有游牧民族传来了蒸馏技术,蒸馏技术对于酿酒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的,因为蒸馏可以提纯,使得酒精度数大幅提高,而且还可控,因此到了明朝就可以生产出高达六十度的酒,已经接近现在的酒了。不过在元朝蒸馏酒成本较高仍然还是贵族专享,而且民众也更青睐低度酒。
虽然有蒸馏酒,但因为价格等因素并没有广泛推广,直到清朝时期,马背上的满族偏爱高度酒,这个时候蒸馏酒才流行起来,走进了千家万户。所以说古人千杯不醉自然是夸张,不过大碗喝酒在明清之前都是可能发生的,毕竟古代的酒很多度数极低,有的甚至比不过现在超市卖的米酒,高度酒需要蒸馏技术,清朝之后才开始流行,这个时候再大碗喝酒,纵使是梁山好汉们,也很可能发生酒精中毒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