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造酒为主和内外承露法

山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3&id=269110
文/王德恒从汉墓随葬品、尤其画像石、画像砖的题材内容来看,汉代贵族似乎普遍拥有家庭酿酒(煮馏酒)作坊,无论是大型宴饮还是夫妇对饮,现煮现饮的现象似乎都较为常见。在四季分明、季节性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现煮现饮的生活方式,难免会使承露方法也就是“接酒”的方式,具备季节性特点,由外接式变为内接式的可能性很高。无论酒精度含量如何,夏季无需热饮,外接式屬承露方法可以在蒸馏过程巾逐渐降温,便于饮用;而冬季则需热饮,内接式承露方法则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这一观点似乎还可通过汉代饮酒常用的耳杯与染炉、支座分别配套使用的现象获得进一步验证。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中,出土有两套铜蒸馏器与铜耳杯,铜耳杯上分别刻有“容二升”“容一升半”等铭文。这件蒸馏器的形体虽然相对较小,铜鍑腹深约7.6厘米,但就形态结构与铸造工艺特点来看,应该不是随葬的明器。如果煮馏的对象是酒不论酒精度高低,大概也可满足日常夫妻对饮的需要。因此,张家堡新莽墓土的蒸馏器,兼具外接和内接两种承露方法。细审报道的文字及照片资料,南昌海昏侯墓所出蒸馏器,虽然时间在前,但整体结构较张家堡新莽墓所出更为复杂精细。尤其是中间的甑形蒸馏筒结构:内外双层结构,内外层之间还有3个等分的水平状支护。外层筒壁口部一侧附有接口,并通向内外层之间。底部有2个不对称分布的管状流,其一靠近外层筒壁,内口应居于内外层之间;另一则偏于内侧,内口似应居于内筒底部。下部套筒的箅隔居于最下部,有别子新莽墓的蒸馏器。除了与之配套的敛口直领铜釜,还有一件形态结构比较特殊的器物,与新莽墓的冷却器上部结构基本一致,只是其底部中央所接为空心柱状管。据说,最初在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展”中,未见该展品的名称标牌;但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时,该器物则被扣在甑形器之上,尺寸大小甚为合适。最终,这件器物被确认为冷却器。另外,铜釜腹壁上部也附有一个接口,并通向釜内,与上海博物馆所藏蒸馏器的铜釜结构大同小异。大约从汉代中期开始,遗址延续到南朝,诸侯王墓还是其他贵族墓葬,常见樽、釜与甑(有箅或无箅)或釜、甑、盆等随葬器物组合。大多伴出器物多为其它酒具,如锺或钫、提梁尊、温酒樽、耳杯等,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好酒之风。从技术上来说,这种出土的组合,可以判断为是内接式蒸馏器,是可以煮馏出酒的。其中,“天锅”有很大的可替代性,接酒器实际也应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除温酒樽之外,筒形器(提梁或有或无)或桶类器物等,均可作为接酒器使用。我见到的最显眼的是西安博物院展出的汉代赵氏青铜釜甑,这套组合状态被看成了使用状态,即盆形器盖倒扣于甑口。看着就不是用于蒸馏食物,因为甑内空间已足够使用,似乎无需再通过盆形器盖增高蒸馏用的空间。但若为煮馏用具,这个盆形“天锅”(大锅盖冷却用)较之器盏更为合理。这样一来,出土状态仅体现平时的放置特点,有别于使用状态,倒扣“天锅”的主要目的就是蒸馏时的冷却,这种冷却就是用冷水,蒸汽冷却后,流出来的就是酒。但由于是煮馏,酒醅放在水中,得到的酒度数偏低。后世得到高度数的烧酒,酒醅是固体的,下面用火加水蒸馏,即所谓“固态蒸馏法”,酒度突破60度甚至70度也是有的。显然,从刘贺墓出土的蒸馏器(煮馏器)的组合特征与功能结构来看,这类套件组合作为内接承露法蒸馏器的可能性很大,唯接酒器因替代性较强而很少出现在固定组合之中。实际上,不但是汉代,这种自家进行煮馏制酒的情形早在春秋之际既已出现。好酒之人中最知名的语句为《周礼·叙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日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事酒: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饮用的酒,这种酒也是常备酒,储存酒。夏天煮馏,外接法为主。昔酒:用于祭祀祖先的酒。目前得到的陶器内壁资料,单一粮食酿造的多一些。比如菽、麦。也是外接法为主。清酒:刚刚“煮馏”出来的比较清澈的酒,内接承露酒,味道还是稍显粗糙,这就需要调味,调味就是加进果品再煮,类似后人写的“青梅煮酒”。自商周至汉魏时期,清酒都是常见的酒品。蒸馏繁琐,煮馏易得。清酒流行,自然而然。后世再次发现蒸馏酒的完整设备几乎是千年之后的辽代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