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为交流展示、全面总结年河北考古新成果,展望年河北考古工作发展新方向,为期两天的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年业务汇报会于12月23日至24日在河北博物院召开。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形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汇报会。河北省文物局局长、一级巡视员张立方,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韩立森,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处长贾金标,河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谢荣泉等出席会议。开幕式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主持。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
开幕式上,张文瑞指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抓住机遇,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立足实际工作,在市县文物考古部门的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年度考古发掘任务,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借此次汇报会,聆听专家的指导,为河北省年的考古工作指明方向。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一级巡视员张立方
张立方肯定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立足新时代,承担新使命,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文物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六项考古发现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年开展的十余项田野工作成果丰硕,考古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希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充分认识考古工作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抓住扩充编制的大好机遇,创建“国内一流的考古机构”,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鼓励河北考古以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灿烂成就为己任,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河北力量。
本次汇报会18项汇报项目:
1.阳原泥河湾盆地后沟遗址群(后沟6号地点)年发掘
汇报人:王法岗(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后沟遗址群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东谷坨村北米的后沟两侧,地处泥河湾盆地东缘大田洼台地东部。年,发掘了后沟6号地点,发掘深度超过15米,发现确认6个文化层,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等文化遗物共计件。石制品就地取材,以锤击法剥片为主,存在极少量的砸击技术产品,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石钻、雕刻器以及大量废片、断块等,石器工业整体属于典型的小石器工业技术传统,是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以来石器技术的延续和发展。试掘了后沟8号地点,试掘约20平方米,发现石制品件、动物化石件。后沟遗址发掘揭露了泥河湾盆地东缘中更新世的完整地层剖面,基本上构建起该区域中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序列的框架;获得了不同阶段的丰富石制品、动物化石,为研究中更新世时期古人类的文化面貌、石器工业与技术提供了基础资料;中更新世完整地层序列的揭露,对认识了解早更新世末期以来华北地区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后沟遗址群
2.崇礼邓槽沟梁遗址年考古发掘收获
汇报人:王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邓槽沟梁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高家营镇大水沟村北。遗址坐落于清水河二级阶地上,西南距张家口市区约2公里。该遗址延用时间长,文化面貌丰富,年代距今年至年。年主要对遗址龙山晚期的石城东南瓮城区域进行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解剖城墙1段,揭露瓮城1座,清理各类遗迹10处,出土陶、石、骨、玉质文物76件,遗存文化性质与河套地区龙山时期老虎山文化因素相近。此次发掘,厘清了城墙修建方式;明晰了瓮城结构及出进通道;确定了城墙与瓮城相对早晚关系及年代;了解了城内堆积情况。邓槽沟梁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北方地区史前城址的分布和筑城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新材料,有助于加深冀西北地区龙山晚期遗存研究。
邓槽沟梁遗址
3.尚义四台遗址年发掘收获
四台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南,面积约15万平方米。年,对遗址A区冲沟北侧进行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发现了房址、浅坑等遗迹,出土了陶、石、骨、贝等各类遗物余件。房址为主要发现,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大多为圆角长方形或长方形。陶器均为夹砂陶,陶质疏松,陶色为黑褐、灰褐色,纹饰多为戳印的折线纹、圆圈纹、锯齿纹。石器有磨制和打制两类,其中磨制石器主要为小磨盘、磨棒等;打制石器主要为细石器,有铅笔头状石核、石片、细石叶、刮削器等。骨质品主要有骨针、骨锥、骨管等。还有一些贝壳、蛋皮、树皮、鹿角、肩胛骨等。此次发掘,发现了旧新过渡时期的遗存线索,发现了新石器一期、二期遗存代表的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为新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增添了重要内容,填补了新石器区系的空白。同时,四台遗址对冀西北坝上草原地区新石器文化面貌、聚落与社会、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旧新时期过渡等课题研究也提供了重要资料。
汇报人:赵战护(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台遗址
4.康保兴隆遗址年考古发掘
兴隆遗址位于康保县照阳河镇兴隆村赛圪垯沟西侧的山前坡地上,南距康保县城约30公里,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年发掘面积平方米。此次发掘,清理房址12座,年代为距今8-年。房址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圆角方形和不规则形四类,可分为较浅的半地穴式房址和较深的地穴式房址两种。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石器、骨角器和少量陶器等遗物。系统采集了年代学样品、动植物、土壤等样品,以此开展更为深入的生业经济和环境考古研究。此次发掘,对不同房址结构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了解了房址的建造、利用、废弃以及部分再利用的过程,为分析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聚落布局奠定了基础。
汇报人:庄丽娜(中国国家博物馆)
兴隆遗址
5.年涉县王家岗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杨丙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王家岗遗址位于涉县涉城镇寨上村东偏南约0.4公里,清漳河北岸的高台地上,遗址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面积约00平方米。年发掘面积平方米,清理墓葬4座、窑址2座、灰坑54个,出土了陶、石、骨、贝、铜等类遗物,其中可复原器物50余件(套)。遗址年代跨度大,涉及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类型、夏、西周、春秋、战国、金元等时期。王家岗遗址地处漳河上游的清漳河流域,虽处太行山腹地,却位于晋中与冀南交流的重要通道位置上,对该遗址及周边遗存的考古工作,对研究冀、晋文化交流、影响、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王家岗遗址
6.武安赵窑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
汇报人:魏曙光(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武安赵窑遗址位于邯郸市武安市(县)赵窑村东南,处于北流洺河与马会河交口的西南高台地上,是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课题项目。年对赵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共完成勘探面积20万平方米,确认遗址分布面积16万平方米,遗址丰富区4.4万平方米,共发现墓葬77座、陶窑62座、灰坑64座、灰沟5条。目前发掘面积平方米,发掘深度1.3米,进入商代文化层,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窑穴等遗迹。通过对遗址周边调查、勘探与发掘可知,赵窑遗址主体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后岗一期文化和中晚商时期商文化遗存,并包含一定数量的先商、早商、西周和汉代遗存。赵窑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对研究仰韶早期后岗一期文化的聚落布局和夏商周时期冀南地区文化序列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赵窑遗址
7.涞水张家洼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常怀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张家洼遗址位于涞水县明义镇张家洼村周围。年,通过系统调查,确认了张家洼遗址的分布范围,明确了张家洼遗址包含有龙山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和战国时期四个时期的文化堆积。目前共发现墓葬10座,灰坑17座,窑址1座,水井1眼,获得各种文化遗物百余件。通过发掘,基本明确了发掘区台地的主体遗存分布情况,台地东北部主要是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西周时期墓葬区,西北-东南走向、规模较大的为西周早期墓葬,近东-西走向、规模较小的与两周时期戎人遗存有较密切关系;台地中部和西部为居址区。
张家洼遗址
8.年行唐故郡东周遗址考古新收获
汇报人:张春长(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故郡遗址位于行唐县故郡村,遗存主体年代为东周时期,自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期,文化内涵为鲜虞-中山国文化,是北方戎狄族群华夏化历史进程的具体映现。年主要围绕二号车马坑周边相关遗存和故郡城址内部区域开展,发掘面积1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后岗一期文化灰坑1座,春秋晚期灰坑及灰沟各1座、战国早期车马-殉牲坑(隶属M2)1座、杂殉坑1座(隶属M58)以及战国中期的陶窑1座、灰坑75座、灰沟2条。出土铜器、铁器、骨角器、海贝等完整或可复原文物余件。此次发掘,确认了南侧环壕的时代、形制结构与文化内涵;初步了解了城址内遗存分布与时代;为阐明城址的时代、历史沿革、文化内涵以及周边遗存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新材料。
行唐故郡遗址
9.年李家庄—古家疃墓群抢救性考古发掘
汇报人:任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李家庄—古家疃墓群位于张家口市蔚县杨庄窠乡李家庄和古家疃村之间,地处壶流河北岸二级台地上,西南距蔚县县城约10公里,东南距代王城遗址直线距离约3公里,为代王城墓群北区新发现墓葬。发现墓葬近座,年对位于整个墓群中部的10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年代多为战国中晚期。出土了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余件,铜器有铜镞、铜剑、带勾等;陶器常见随葬器物组合为鼎、豆、壶、盘、匜;玉器材质有河磨玉、玛瑙、绿松石、水晶等,器类有玉环、玉面饰、桶型玉管、玛瑙环、玛瑙珠、绿松石珠等。此次发掘的墓葬与代王城有着紧密联系,属于代文化体系,为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古家疃墓群
10.邯郸后百家村北墓地年抢救性发掘
汇报人:张鹏(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后百家村北墓地位于邯郸市复兴区彭家寨乡后百家村北,是百家村墓群中一部分。年清理墓葬座(含车马坑2座),年代为战国、两汉至曹魏、隋唐以及明清四个时期。其中战国墓座,主要为中小型土坑竖穴墓,墓葬制度为典型的三晋样式,充分反映了赵都邯郸墓葬形制的演进。两汉时期墓葬座,时代跨越两汉,下限可至曹魏甚至西晋。隋唐墓葬30多座,填补了邯郸地区唐墓发现的不足。明清墓葬3座,此外还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水井、陶窑等遗迹。出土陶、石、铜、铁等各类文物余件。此次发掘,是赵都邯郸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墓地基本反映了邯郸城从战国到隋唐时期的兴衰演进,为研究本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丧葬习俗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后百家村北墓地
11.年度邺城考古队田野工作汇报
汇报人:何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邺城遗址位于邯郸市临漳县西南,年主要开展两项考古工作,一是邺南城宫城区的发掘,解剖了邺南城宫城区中轴线北部号大殿西侧附属建筑,确认了西廊房结构,探明号大殿范围和形制。二是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的发掘,发掘面积余平方米,主要围绕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9号建筑基址展开,确认了早期瓦墙和晚期大型建筑两期遗存。年的考古工作为深入了解邺南城宫城区北部中轴线上建筑分布、宫院围合情况,以及大庄严寺西部建筑结构及外围界限提供了重要资料。
邺城遗址
12.雄安新区容城县城子遗址年考古发掘
城子遗址位于保定市容城县贾光乡城子村,南距今容城县城约7.5公里,遗址东、北两面紧邻南拒马河。年开始对城内外进行大规模普探,对调查发现的遗迹进行重新确定,并开始对城内的结构布局进行初步了解,在城内发现南北和东西向主干道路各1条,南北向干道向北达北城墙位置,疑似连接北城门;在东西向主干道两侧发现大量灰坑,疑为生活区。为配合新区西北围堤的基本建设,清理了城西北的墓葬区,共发掘清理墓葬30座,年代涵盖两汉、唐宋、明清时期,以两汉时期为主。根据对城子遗址的前期考古工作,现可基本判断城子遗址为容城旧治,始建年代不晚于西汉。墓葬区域的发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丧葬观念,与城址的发展沿革相互印证,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容城的历史沿革和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汇报人:邢增锐(故宫博物院)
城子遗址
13.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陈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位于正定开元寺现址的南侧和西侧。年主要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围绕开元寺寺庙建筑、唐五代城墙防御、宋金至明清民居建筑和街巷等三个遗存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考古工作。发掘面积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41处,对开元寺宋代布局有了新的认识;细化了唐五代城墙防御系统的演变过程;明确了遗址南侧区域在北宋早期属于一处加工铜器的手工业区。出土文物余件,包括日常手工业遗物、生活用具、宗教遗物、建筑构件等。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开展了多项科技考古项目。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发掘从寺庙结构、城市平面形态、城市功能分区三个层面复原了正定这一府、州级城市的布局和变迁。
开元寺南遗址
14.雄安新区古州城址年考古发掘与收获
古州城遗址位于雄安新区雄县南15公里的鄚州镇(原属任丘市,年4月起委托雄县管辖)古州村及周边。年勘探面积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平方米。发掘出“内城”东城墙、南城墙及内外道路、护城河、3处建筑基址(局部),在城址东南部发现了6处战汉瓮棺墓葬,部分墓葬燕文化特征明显。出土汉唐时期砖、瓦、瓦当、陶瓷器、铜钱等余件。通过此次发掘并结合历年考古成果,初步判断“内城”与“外城”城墙的营建年代,对“内城”与“外城”形制布局有了新认识。古州城遗址考古,对于探究古州城址的整体结构、性质、内涵、沿革与变迁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为古州城址综合研究、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一手资料。
汇报人:何岁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古州城遗址
15.河北早期长城勘察考古收获
河北早期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汉、北魏、北齐、唐、金皆有营造。年,对赵南长城、燕南长城、中山长城进行调查和勘探。完成了对9-年河北早期长城资源调查中这三处早期长城记录文物点的再调查,对《河北省长城志》中记载的大部分相关遗址做了调查。勘察墙体11处、单体建筑7座、关堡19座、相关遗存37处、其他遗存1处。采集了大量文物标本,获得了判定长城遗存性质和年代的第一手材料。采集了十余份测年标本,为判定长城相关遗址年代提供可靠支撑。对赵南长城西辽城遗址、燕南长城城子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60平方米,通过勘探,确认了两处战汉城址,获得了长城附近相关遗址的新认识,推动了燕南长城、赵北长城本体和防御体系的研究。
汇报人:韩金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北早期长城勘察考古现场
16.雄安新区南阳遗址年考古新收获
汇报人:雷建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阳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镇南阳村南20米,地处大清河水系冲积扇上。年主要对南阳遗址东北部的台地(第6发掘地点)进行发掘,发现夯土墙、城壕、灰坑、井、灶、窑、灰沟、墓葬等遗迹80处,出土铜、陶、骨器约70件,城墙年代上限为战国中晚期。此次发掘厘清了北侧小城东城墙、东城壕以及南侧大城北城墙的范围、建筑结构和始建年代;基本明确了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面貌是由南北并列大小两座战国时期城址构成,南侧大城时代略晚于北侧小城。
南阳遗址
17.定县汉简保护修复和整理研究
汇报人:徐文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定县汉简出土于定县八角廊40号汉墓。年,采用最新的红外线文物图像扫描仪及以广域数码后背为核心的红外拍摄设备对枚竹简进行了图像信息采集,完成了对枚简的胎体基本病害情况的信息采集、形制测量,遴选出枚待矫形的标本。在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原有整理工作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四家单位齐头并进,制定了《定县简的图像信息采集与图像比较研究》《定县简整理的辅助性文物保护方法研究》《定县简的典籍恢复与文本整理研究》《极端性状简牍的保护与整理方法探研》四个子课题。定县汉简作为经过科学发掘的出土文献材料,具有传世文献无可比拟的文献真实性,对传世古籍的校勘、整理与研究发挥重要作用,对了解西汉时期简牍形制、研究西汉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信息采集现场
18.年衡水市东明酒坊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胡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东明酒坊遗址位于衡水市永兴东路与滏东街交口东北角。年对遗址进行了前期调查、勘探和发掘。对南起永兴东路滏阳河桥,北至人民东路滏阳河桥之间长约0米的滏阳河两岸明清工商业区展开了调查,调查面积15万平方米。对位于原十八酒坊东南部区域进行了勘探,勘探面积约0平方米。对东明酒坊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发现了古代酿酒作坊及房址、窖池、摊晾场、蒸馏灶、润料池等遗迹32处,出土了大量陶瓷器、金属、琉璃、贝壳等遗物。此次发掘,判断酒坊遗址年代为清代早期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酒坊遗址制酒设施配套齐全,体现了完备的烧酒制作工序,是华北地区目前经考古发掘的元代以后唯一一处烧酒作坊遗址。
东明酒坊遗址
为期两天的业务汇报结束后,由特邀与会专家对年度河北考古工作及年河北考古工作展望给予点评与指导。专家们一致认为,河北年的考古工作成果丰硕。其一,考古课题意识不断增强,多学科相结合,多方面获得遗址的考古信息,提高了发掘和研究的精细度。其二,冀西北新石器时代考古硕果累累,张家口坝上地区的考古工作初步建立起内蒙古高原南缘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其三,考古中国项目不断取得突破,进一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课题,崇礼邓槽沟梁遗址、武安赵窑遗址取得重大收获,冀东滦河流域考古大幕即将拉开。其四,河北考古工作者注入新鲜血液,年河北考古工作中新生力量明显增多,扎根田野一线,确立自身研究方向,河北考古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专家们指出,年河北考古仍需继续探寻前期考古成果的重要线索,进一步增强课题意识,明确各项考古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不断推动河北考古事业深入发展。
闭幕式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全面回顾了年全省考古工作成果。他指出,年河北考古工作即将开始,迈上新的征程,相信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圆满完成年度各项任务,届时将更多的考古发现呈现给诸位专家领导、考古同仁。同时,由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推介出了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评选出了年河北六大考古新发现。
(图片由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提供)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