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3次生物灭绝,存活4亿年的活化石

前言

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有一种虫子长相怪异,有点“丑”,还有点“吓人”。

它常常出现在小水坑、水田以河流之中,很多人小时候有在河里摸鱼抓虾的爱好,常常鱼虾没抓到,一手捞到很多这种虫子。

它被人称为水田里的“活化石”,但是却在以前有人拿它来喂鸭子,如今,它被人买来当宠物饲养,寿命却只有90天。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虫子,又为什么称为“活化石”?

鲎虫在乡村的故事

鲎虫,一个听起来很陌生的名字,但在过去的农村,它们却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小伙伴,这种虫子身形小巧,经常出没在靠近水边的稻田、水渠等处,成为孩子们捉虫游戏的目标。

孩子们亲昵地称它们为“王八盖子”,一个非常形象的外号,因为鲎虫的头部有个像乌龟壳的盖子,尾巴又像只虾。

这种特殊的外形,加上活泼可爱的举止,总能轻易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和喜爱,他们会花很多时间跟在这些小家伙后面,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争相抓住它们当宠物。

不仅孩子们喜欢鲎虫,连鸭子们也视它们为美味佳肴,所以农村人有时也会捕捉一些鲎虫喂养家禽家畜。

可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各种农药被大量使用,这直接导致了野生鲎虫数量的锐减。

那些曾经活跃在田间水沟的小家伙,现在已难得一见,这些日渐稀少的鲎虫,也因此被科学家认定为“活化石”,需要重点保护。

原来,这种看似普通的小虫,它们的演化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就已经存在于世了。

比恐龙的寿命还要久远,甚至比地球上大多数生物都要古老,并且在地质历史的变迁中,鲎虫屡经生物大灭绝的考验,但都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那么,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生物有怎样的奥妙呢?

三亿年前的生物

鲎虫这个古老的生物,存在于地球上长达三亿年之久,被称为“活化石”。

它们外形非常怪异身体两侧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细小脚,数都数不过来,这种异于常规的外表,常给人一种怪诞的感觉,也成为许多科幻电影中外星怪兽的灵感来源。

如果仔细观察这种生物,你会发现它远不止于此,鲎虫最令人震惊的特点,莫过于它竟长有三只眼睛。

两只眼睛位于头部两侧,呈现弯曲的形状,最中间的那只眼睛,则如同印度教里多臂多眼的二郎神。

这只单眼无法像正常眼睛那样视物,它只能分辨光线的明暗,因此,科学家们给鲎虫取了一个很贴切的别名——“三眼恐龙虾”。

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鲎虫两大特质:古老历史和异类生物,“恐龙”二字源自它与恐龙一样悠久的发展历史,都起源于三亿年前的太古时代。

与灭绝的恐龙不同,鲎虫至今还在地球各处生存、繁衍,关键就在鲎虫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性,以及强大顽固的生命力。一只鲎虫的平均寿命只有区区3个月,但它们产下的卵在干燥环境中却可以存活25年之久,等待孵化的时机。

这使得鲎虫即便遭遇灾难,也能通过幸存的卵来繁衍后代、保持种群,正因如此,某些地方原本一直没有鲎虫,却在某年突然大量出现,仿佛“雨后春笋”。

这很可能是因为这里本就存在鲎虫卵,而一场大雨终于激活了卵的孵化。

可以说,鲎虫同时具备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喜水而不畏旱,寿命短暂而传承绵延。

正是这种生存智慧,使得这个古老的物种得以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屹立不倒、生生不息。

那么,这种生物生活在农田里面,它会不会成为破坏农作物的“坏虫”呢?

农田的小帮手

科学研究发现,这种存在了3亿多年的小生物,实际上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无害,还能为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好处。

鲎虫以水中微观的有机碎屑为食,也会捕食一些害虫的幼虫,它的生存对维持水体的清洁很有帮助。

同时,鲎虫还会吃掉一些农田杂草的种子,起到除草的作用,替农民减少除草的劳动,一些先进的农业国家,甚至会有意识地在田间引入鲎虫,以取代部分农药使用。

鲎虫的食物链位置非常重要,它们吃下水体中的微生物碎屑,清理水质,也吃掉许多害虫的卵和幼虫,起到一个小小的“除虫者”的作用,维持水体生态的平衡。

在陆地上,鲎虫也会吃掉一些细小杂草的种子,减少杂草的生长,这对于许多靠人工除草的小农户来说,也少做了一项劳动。

尽管它们个头小,但鲎虫却担负起连接水生动植物,维系整个生态系统的重任,正因为有这些不起眼的小生物,水域中的营养物质得以流通利用,各类生物得以平衡发展。

它就像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清道夫”,不做它的工作,整个系统就会紊乱,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会特意在稻田中引入鲎虫,取代部分农药的原因。

人类靠改造自然维生,但也应该尊重自然的平衡,鲎虫在自然界扮演的角色,比它微小的个头更加重要。

我们应当珍视这些小生命,保护它们免受污染和破坏,让自然的平衡系统发挥作用,而不是简单用人工措施。

尽管如此,随着近年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鲎虫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那么,处境堪忧的“活化石”之后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

从农田到城市

鲎虫的过去经常存在于在广袤的田野,中国农村河沟田间随处可见鲎虫的身影。

它们栖息在稻田及沟渠中,靠过滤水中的微生物维生,农民误会这种长相怪异的小虫为田间害虫,经常用来喂养家禽家畜。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给鲎虫的生存环境带来毁灭性打击。

农药残留的水体,使这些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小生物大批死亡,它们曾经广布的足迹,已在农村慢慢消失。

然而,就在鲎虫在农村濒临绝迹之时,城市中却出现了对它们的新需求,原来,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更看重实用,鲎虫的外形让它显得不太讨喜。

而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热衷于独特的观赏性生物。

鲎虫那古怪的长相,配上“活化石”的美称,让它迅速成为房间装饰新的宠儿,人们兴奋地把鲎虫放入鱼缸,欣赏它们缓慢游动的姿态,仿佛在舞台上跳着历史的芭蕾。

这一独特的观赏体验,也成为某些都市人炫耀的资本。

但想要成功饲养鲎虫并非易事,它们对生存环境有严苛要求,必须使用纯净的水源,而获得纯净水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与金钱。

此外,鲎虫寿命短暂,仅活三个月左右,为保持鱼缸中永远存在鲎虫,饲主需要频繁购买新的幼虫,高昂的维持成本,使得并非所有爱好者都能负担得起长期饲养。

走出农田后的鲎虫在日本也很吃香,很多日本人甚至把它视为珍宝,不仅会使用蒸馏水来饲养鲎虫,为了维持鲎虫最佳生活温度,还会利用恒温装置来保持温度。

在日本,鲎虫被认为是幸运的象征,许多日本人对鲎虫是乐此不疲。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部分爱好者的精心照料下,一些幸运的鲎虫还是在城市找到了新家。

相比农村时机警地避开鸡鸭的追捕,它们如今在舒适宜人的人工环境中,享受起养老一般的悠闲生活。

结语

鲎虫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但是面对环境的污染,这种生命力也正遭受考验。

科技的进步固然重要,但是我们需要在保护好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面对鲎虫的消失,我们要想想农药对我们环境、对自然的影响,进行反思,不是完全的不要,而是取舍有度。

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鲎虫是几亿年演化的结晶,它值得被珍视和保护,让这种古老的小生命能继续在农田里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