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m.39.net/pf/a_5131651.html大安市酿酒总厂位于吉林省西部的大安市东郊,距嫩江(辽代称纳水)2公里的台地上。年吉林省大安酒厂在厂区南部基建盖楼时,发现了类似酒厂酿造车间的遗址和一批文物。有锅灶和一批铁器,有铁质的大锅、六耳锅、三足锅、勺形器、盘(残留一角),还有1件大瓷瓮以及余件炉灶石。大铁锅坐在灶口内,上方露出半个筒腹陶器,侧壁有穿孔,熟悉酿造的职工们认出来:正是承接天锅冷却酒露水的盘,穿孔接管可以引酒水外流到木甑外,这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酿制烧酒(白酒)方法的描述一致。因此可以确定遗址是酿酒作坊内,器物就是储藏酒曲发酵缸,和储藏酒的酒缸。吉林大安蒸馏锅出土场景后经文物部门检查,大铁锅保存情况较好,仅在腹部有1个小的腐蚀透孔,到年,锅体碎裂成多块,拼对后又复原了。铁锅为侈口,宽折沿,沿边略上折,沿面略下凹。浅腹,无耳。小饼足,足心略内凹。外径厘米,内径厘米,通高27厘米,深25厘米。锅底部外侧有铁锔子3个,锔子呈“Y”形,“一”字形。此锅修补后仍能使用,锅外底有小圆饼足,口径厘米,通高27厘米,深25厘米,底足径21厘米。确实是大号的铁锅,而且是长期使用的。另外还有双耳三足锅1件,有些残损,平底略下凹,沿下残存有一板耳,相对一侧还应有一耳,但是残缺了。三足,两足已残断,断面呈折角形,另一足残失。口径46厘米,腹壁高9.5厘米,锅中心深11厘米。足残高6厘米。出土的还有铁勺子、铁盘。引人注目的是那件瓷瓮。高8达6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26厘米、壁厚1.8厘米。这在出土较多的瓷瓮中也是大的。其它的如开始挖的时候,还是灶台形状的灶台石,共有块,石质,形状完好,大部分有火烧变色松情况,部分未经火烧石质完好,外形呈梯形。也有瓦片若干,布纹瓦残片、尺寸、大小不一。以及许多青砖,现场看也是擂砌炉灶用的,数量竟然达到2块,大小不一。可以说,现场一目了然,这就是酿造和蒸馏酒的工场的遗址。年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大安酒厂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确定是辽金时期的酿酒遗址,所有出土文物没有晚于辽金时期的。瓷瓮内样本经北京大学实验室碳十四测定为±25年,碳样树轮校正年代在至年间(辽圣宗太平年间至金世宗大定年间),骨骼的年代是±40年,校正后是至年间(金海陵王正隆年间至元世祖至元年间),与依靠遗物特征判定的年代基本吻合。年4月,在冯恩学教授的指导下,对大安市酿酒总厂出土的烧酒器具进行了复原,并按着《本草纲目》中蒸馏白酒的操作过程及辽代文献的记载,成功地蒸馏出了白酒。这次复原烧酒的过程,和获得的科学数据,完整地展现了一千年前固态蒸馏工艺的流程,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述的完全相同和巴尔虎博物院展出的“蒙古酿酒”中“焖蒸馏”工艺流程如出一辙。从而,用事实佐证了中国白酒发源于中国北方,时代为辽。比《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发源于元代至少提前了年。更重要的是,从产量上看,这个白酒制造基地生产的酒不是自用的,因为月产达到千斤以上,因而应该是商业用途。那是不是说,叶茂台辽墓出土的酒就是来自大安。虽说两地的绝对距离不算远,但这个不能给以肯定的答复。历史学告诉我们,常用的消费品,都不是一个产地,辽代的烧酒之处绝不会仅仅大安一处。紧接其后的金代,一改辽代的蒸锅和瓷瓮式蒸馏,而使用了蒸馏器(出土于河北省青龙县),证明了蒸馏酒技术上的进展,看来,有人在进行制酒技术上的科研,不断改进烧制白酒的技术。出现这种情况,基本的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商品流通。就作为商品,流通是基本的属性。所以,不排除辽宁法库叶茂台的白酒是来自于吉林大安,或者中间地带的烧酒作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