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了,武松当时回老家探望兄长,经过景阳冈时看见路边有一个酒家,酒家门口挂了一副旗子,写着“三碗不过冈”。
武松进店以后连喝十八碗酒,走的时候,经过景阳冈,在山上赤手空拳的打死了一只老虎,相信很多人在看过这段故事以后都十分佩服武松的酒量。众所周知,白酒是有度数的,那么武松当年喝的酒大概是多少度呢?
古代酿酒技术
提起酒就不得不提杜康了,他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官员,主要负责管理粮食。黄帝时期,农耕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粮食收成很好,政府有了很多余粮,由于当时还没有专门的粮仓,粮食被堆放在山洞里,几场大雨过后,很多都腐烂了。
杜康看到这种现象十分心痛,开始想储存粮食的办法,一天他去散步,忽然发现了一棵枯死的大树,他觉得这些枯树比较干燥,一定可以储存粮食,于是他把粮食装进了树干里。
过了一段时间,他来查看粮食,发现树旁昏倒了一大堆兔子、山羊。他连忙上前看,原来这些枯树裂开了缝,缝里渗出了水,这这些动物就是喝了这些水才晕过去的,他上前一闻,清香拂面,伸手一尝觉得神清气爽,于是他连忙把这些渗出的水带回了家乡,请大家品尝,尝过的人都说好。就这样,酒才在民间散播起来
民间改进了酿酒技术,开始用酒曲酿酒。据《周礼》记载,周朝时期就有专门负责酿酒的官员酒正了,酒正主要负责在不同的时令、典礼、祭祀酿造不同的酒。
宋朝时期,酿酒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酿酒时大多还是用生水,宋朝酿酒时,将生水兑入成熟的酒母,进行发酵,滤出米后,灌入瓶中封紧储藏。不同时节,酿酒的工序不同,酿出的酒的储藏方式和时间也不同。
此酒非彼酒
说起酒,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有了酿酒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喝酒成为了很多人社交的重要方式之一,现在的酒的种类有很多,有啤酒、白酒、红酒等,其中白酒的历史最为悠久。
古人对于酒有着一种偏执的喜爱,诗仙李白更是如此,他的很多诗作都是在饮完酒之后写出来的,因此后世把它称为“酒剑仙”。
除了文人墨客以外,武将英雄也酷爱饮酒,武松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打虎前足足饮了十八碗的酒,据记载,宋朝时民间百姓喝酒用的碗一般是黑瓷碗,这种碗的碗口很大,一般可以装二三两水,按照十八碗来算,这可是牢牢喝了5斤左右
武松是宋朝人,当时的酿酒技术虽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但也只是发酵酒而已,《北山酒经》中详细记载了宋朝时期酿酒的工艺,当时的工艺和现在的蒸馏酒有很大的不同,与黄酒十分相似。那么这些酒到底有多少度呢?
其实在元朝以前,中原地区根本就没有高度白酒,人们喝的都是米酒。古代的过滤技术有限,酿出的酒往往都是浑浊的,有些里面还有米,喝之前要先过筛。在这种发酵技术下酿出的酒一般来说不超过20度。
不过即使这样,武松的酒量也是很让人佩服,整整5斤的20度酒,放到现在来看这相当于两斤半50度以上的白酒,据专家研究,根本不可能有人一下喝这么多酒还保持意识清醒。
武松的“不醉基因”
每个人的酒量都是不同的,这并非喝了多长时间酒的问题,而是基因问题,武松之所以可以喝这么多酒还上山打虎,就是因为他有“不醉基因”。
相信很多人在酒局上都曾见过有的人喝完酒,脸很快就红了,但是有的人无论喝多少都面不改色。很多人说这种会脸红的人特别能喝,但又有人说这种脸红的人是不会喝酒的,那么怎样才能判断自己的酒量多少呢?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基因探测已经可以解密我们身体上的很多谜题了,只要抽一点血就可以发现自己到底有没有会喝酒的基因。
在医学上将能够大量饮酒的基因称为“纯合野生型基因”,将不会喝酒的称为“杂合突变型基因”。会喝酒的人,对于酒精的代谢能力要比不会喝酒的人高7倍。那种喝酒会脸红的人,一般来讲都是酒精代谢能力差的人,所以这些人应当适度饮酒。
喝酒是件有利又有弊的事情,适度饮酒,可以提神醒脑,解除疲劳,但是过量饮酒就会损害健康了,有的人还会在醉酒后都会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像武松那样,饮下十八碗碗酒还是能够上山打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