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生求学期间培育他们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习惯和理念,对其终身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垃圾分类教育重点在于四方面:其一是阐述开展这种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让学生深入地明白垃圾分类与人类生活环境的优化息息相关,以及部分地区没有实施科学分类对社会资源造成过度损耗问题的严峻性。其二是如何让学生科学、规范地开展这种分类处置实践。其中明晰垃圾分类,明确标识对应,明白准确投放,都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训练。其三是如何让学生分别以参与者或管理者的不同体验角度,参与深度实践体检,并做有效交流。其四是要让学生明白整个垃圾分类社会化协同运作中自始至终,要一贯到底,任何环节的脱节或怠工,都将事倍功半。
校园的家政烹饪基地每天均可接待余名青少年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实践竞赛活动中,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科学垃圾分类行为的动态评价。第一,在集体培训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垃圾回收的基本技能培训;第二,对各班级推荐的“文明劝导员”进行垃圾分类管理的现场技能培训;第三,要求其在小组活动中积极提示垃圾投放出错的小组及时纠错;第四,在小组烹饪劳动结束时,“文明劝导员”作为学生评委,在垃圾回收站对各组投送过来的小型垃圾桶进行现场验收;第五,劝导员还要逐一巡视全场,督捡遗落垃圾,分类投放到位,督促各组落实到位。
1.有机物质的循环
开展借助在地环境资源的学生“堆肥”劳动确属上佳选择,既可消纳垃圾,又有获取树木滋养的肥料,更可美化环境。实践教育中,关键是落实三方面工作:一是观念“破冰”,引发学生感悟绝大多数废弃物都有再利用的价值,使得其在实践中能深切感受物质可循环利用的科学道理。二是学生要破除怕脏厌臭的心理,俯身大地,亲力亲为,只有提升其劳动观念,才能使得青少年在环保教育中愿意迈出扎实的第一步。三是促进学生劳动的有效性,必须要有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堆肥实践活动虽然有些脏累,但只要组织设计者增加与学生成长评价相挂钩的激励和竞赛的元素,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愿意积极投入和参与的。
设计有堆肥箱制作、自制腐叶土、香蕉皮堆肥、蛋壳堆肥、液肥制作、厨余垃圾堆肥等多类型堆肥劳动方式,并选择其中一至二个主项工作任务,在一个下午时段中开展竞赛式劳动来实践完成。设计系列的“小组比拼赛”,以比赛促进能力提升,以能力提升促进环保理念的内化,进而提高小组向心力,培养学生集体协作能力,快速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堆肥劳动实践体验过程中,学生们能深刻感受到万物皆为可用;万物皆源自于大地,而最终又归化于大地。
2.食品制作
该类活动运作成功的要项在于:一是要有就地取材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在地的可获感能使得孩子们产生鲜活、真切的即时环境体验感。二是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有较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校园物产丰富性的认同;实践中的看、辨、摘(拣)、洗、制等一系列的行动体验,可使学生产生对校园各种生物的美好体验,爱生命、爱校园之情便油然而生。三是通过学生的感官进行体验,这种美好感觉能引发认知方面的深度关联性;当他们在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劳动成果时,在老师的导引下,自然而然产生对环保和劳动价值的相应思考与感悟。
在校园百草(药)园基地,学校开设了“青草豆腐制作”和“茯茶制作”课程,其中有着清凉解毒食疗效果的青草豆腐制作的材料就来自校园中到处种植着的“豆腐柴”树种上的树叶。同样,制作茯茶的生地、小青叶、鱼腥草等15种中草药,绝大多数都可在校园的多处草间地头采摘获取。这种触手可及的带有温州地域特征的中草药植物的多样性,通过课程实践的劳动体验可使得学生对家乡的自然万物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在校园的蜜蜂劳动体验园中,老师带领学生们看蜂巢、割蜂浆、制作蜂蜜糖时,也要适时点示蜜蜂酿蜜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3.节水劳作
这种实践教育活动成功的要素至少也有三方面:一是要有学生便利参与、深度互动的教育基地;二是节水教育的问题分析最好是基于学生生活中可观看、可接触的现实水域或问题,使其深刻体验“问题就在我身边”;三是节水环保教育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宣导、教育,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即时体验和动手操作。
设置四个劳动实践板块:一是教育部推荐的青少年四个净水实验系列(包括脏水油品过滤实验器、泥水过滤实验器、化学净水沉淀实验、活性炭净水实验),二是水循环处理器实验,三是水(液态—气态—液态)蒸馏实践操作实验,四是小型饮水机制作——科学探索DIY实验。
#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