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飞鱼说史
说起酒,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有些场合离开酒还真不行。
比如说家里有喜事,如果在宴席上不拿出酒在那摆着,好似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宴席,对于爱酒的人来说,晚上不喝点酒甚至都睡不好,此外,阔别许久的朋友见了面,自然也少不了在饭桌上较量一番。
由此可见,现在的酒其实已经不单单只是用来喝的,更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在一些重酒的地区,很多商人洽谈业务,那也必须得在酒桌上才能谈成,所以酒也是一种文化。
现在酒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地区喝的酒也不一样,按照种类可以分为:白酒、黄酒、红酒、啤酒等,按照酿造的原料也可以分为:葡萄酒、米酒、桂花酒、桃花酒等。
目前我国白酒占有的市场比例相当重,几乎每个地区都具有独特的酒,这就好比我们说到茅台酒,就会立即想到贵州,再比如我们说到汾酒,就会立即想到山西,到什么地方喝什么酒,这对于爱酒之人,倒也是一件美事。
不过我国的酒文化可不是近现代兴起的,而是在很早的古代已经有了,古代的文人墨客那也是离了酒就不行的,比如说大诗人李白就认为: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说到李白的这个三百杯,不少人都只看到了李白的豪爽,但忽略了三百杯到底有多少酒,拿现在小的白酒杯来说,三百杯足以让一个人喝到彻底断片,当然李白的三百杯,也可能只是一个虚数,毕竟古人喝酒也不会一杯一杯数着。
不管哪种情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古代酒的度数并不像现在的白酒一样度数那么高,那么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能喝好几坛?
说此之前,我们得先说说酒是怎么来的。
目前为止,关于酒的起源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而目前让大家比较认可的有三种说法:
杜康造酒。杜康始作秫酒。——《说文解字》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杜康是最早开始酿酒的人,自然也被后世称为酿酒的鼻祖,曹操的《短歌行》中亦有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所以久而久之,杜康就成为了酒的代名词,直到现在依然有杜康酒。
那么杜康到底是谁呢,这里又存在争议,根据《史记》记载,此人是夏朝的国君,但还有另外一说,说杜康是黄帝时期,管理粮食的大臣,而酿酒就是杜康管理粮食时,偶然发现的,由于年代久远,这段历史已经不可考证了。
仪狄造酒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战国策》
仪狄造酒也是现在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根据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得知仪狄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说到这,不少人就说了那酿酒的始祖到底该放在杜康的头上还是仪狄的头上呢?
其实这点至今没有定论,当然这也不是我们的错,因为古人也没能弄清这个问题,就好比晋代江统的《酒诰》就记载:酒之所兴,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也是目前比较可信的,那就是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也就是说,这两人造的酒是不一样的,都可以说是造酒的鼻祖。
猿猴造酒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粤西偶记》
猿猴造酒,这一说法没有上述两则起源受认同的程度高,不过并不是说没有这种可能,因为猿猴是以采集野果为生,并且为了应对恶劣的天气,还极其善于储藏这些野果。
而这些被储藏的野果,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质变,从而使得含有糖分的野果通过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发酵而生成酒精、酒浆,于是就有了“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的说法。
酒的酿造是以元朝作为分界点的,而酒的度数也是在此后才有大幅度上涨,在元朝之前,酿酒时滤酒一般还是用压榨法,这也就意味着,在此之前的酒,多是自然发酵而成。
但是自然发酵的酒有一处限制,就是酵母菌在酒精浓度达到20%以后,就很难继续发酵,这也意味着,自然发酵的酒最高的酒精浓度也就在18度左右,当然在古代酿酒条件并不太好,所以一般也就达不到18-20度。
说到这,不少人就要说了,为何现在的酒,度数那么高,38度的酒在现在都被称为低度酒,而高度酒五六十度都有,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说下元朝之后出现的蒸馏技术了,元代的《饮膳正要》、《轧赖机酒赋》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都记载了蒸馏的方式,不过这个时间点到目前还有争议,暂不细论。
蒸馏技术是指对压榨出来的液体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液体汽化,然后再使蒸气液化,从而除去其中的杂质,然后再进行发酵,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酒的度数。
而经过这套程序之后,古代的酒才更类似于现在的白酒,酒的度数也已经是30度之上了。
所以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在元代之前古人喝酒那是相当豪爽,动不动就能喝好几坛,并且喝完之后还能吟诗作对,丝毫没有断片的迹象,但是元代之后,大碗喝酒的现象就比较少了,正是因为酒精度高了上去,大碗喝、成坛喝,不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受罪了。
如果拿现在的酒做个比较的话,那就是古人用坛喝的酒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啤酒,而不是高度酒,所以古人看似是“海量”,其实还是酒的度数不高,即便是现在人,拿着瓶子直接喝啤酒的人也不在少数。
不过对于酒量不大的人来说,即便是啤酒也能喝醉,所以喝酒要有量,度数再低的酒,一旦喝多了,那也是会醉的,也是会难受的。
既然说到了酒,就不得不说人和酒之间不可分割的渊源,即便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喝酒,而古代很多人也喜欢喝酒,我们抛开现在人喜欢喝酒不论,单说古代人为何喜欢饮酒,我认为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为了享受。
酒在古代并不是所有的阶层都可以喝到的,一般都是上层统治阶级才能喝到,这部分人喝酒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享受,就拿商纣王来说,他就是:
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大聚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
这意思就是说商纣王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并且他还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这地方,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由此可见,商纣王的享受没有酒还真享受不了,虽然这段用酒当作池水的记载有些夸大其词,但不可否认的是,酒对于昏庸的帝王来说就是用来享受的,而向商纣王这样的君主,历史上还有很多,我们就不在一一列举。
借酒消愁。
用来借酒消愁的人,一般都是有故事的人,这点放在现在也适用,而古人中有故事的人,一般都是人生不如意并且满腹经纶的人,文人墨客就是这类型的代表。
就好比唐朝的那些有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白居易等等,这些人能够写出名扬千古的诗句,都是和自身的遭遇不可分割,而这些人的诗中,也处处透露着借酒消愁的悲哀和忧国忧民的无奈。
比如李白曾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比如杜甫曾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当然对于这些人来说,酒还有另外的用途,就是用来一展内心的情感和在人生不如意之时依然奋发向上的决心,又或者发出生活不如意但依然需要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比如李白曾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比如杜甫曾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由此亦可见,对于古代的文人墨客来说,酒是一种寄托,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兴了要喝酒,失落了也要喝酒,简直是无酒不欢。
当然,在古代喝酒并不是男人们的“专利”,有些女人也会喝酒,就拿李清照来说,就曾喝过酒,还喝醉过,并且在酒后写下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名句。
酒可壮胆。
俗语有云:酒壮怂人胆,恶向胆边生,这是说平日比较胆小怕事的人,喝了酒之后由于网状体受到酒精的麻痹,致使大脑皮质的机能亢进,甚至由于兴奋而不能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做出平日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所以用酒来壮胆,在古代也是一种用途,就拿在景阳冈打虎的武松来说,如果不是喝醉了,别说打死老虎,估计看见老虎撒腿就跑了,不过这只是《水浒传》中虚构的一个故事。
历史中真实的故事用酒壮胆的也不在少数,比如说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在喝酒后就壮了胆,当然他不是去打老虎去了,而是打了自己的老婆,说到这,有些人就说了这在古代很平常啊,但是如果你知道他的老婆是谁,就知道酒给了郭暖多大的胆子。
郭暖的老婆是唐代宗的亲女儿升平公主,如果不是喝醉酒,估计给郭暖十个胆子,他都不敢对公主有所不满,更何况动手了,毕竟身份在那摆着的,想要动手就要做好被杀头的准备,不过好在郭暖有个好爹,他也并没有被皇帝给杀头,这则故事在历史上也极为有名,就是醉打金枝。
综上所述,我们也能看出,酒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个好东西,可以说是古人生活中无法或缺的一种物品,不过在古代的不少朝代中,也有统治者意识到了酒会带来危害,所以也颁布了“禁酒令”。
禁酒令在我国出现的也比较早,最早可以追溯至夏禹时期,比如《战国策·魏策》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魏惠王在范台宴请各国诸侯,当酒兴正浓的时候,魏惠王就向鲁共公劝酒,但是鲁共公却拒绝了,并且给魏惠王讲了大禹的故事,即:大禹喝了仪狄酿造的酒之后,感觉到味道甘美,就疏远了仪狄,并且从此之后戒绝美酒,并且说出了“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的论断。
而魏惠王也比较认可鲁共公的言论,并且嘱咐在座的诸侯要引以为戒。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夏禹“绝旨酒”,还可以知道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有了酒会消磨人的意志,并且意识到了酒的危害,而作为英明的君主,是需要少饮酒的。
由此亦可见,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酒也不例外。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酒也走进了千家万户,但喝酒一定要注意量,过犹不及,尤其是驾车的朋友,更要牢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不仅是为他人的生命负责,更是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粤西偶记》、《说文解字》、《饮膳正要》等。